
(1). 清 代 蒙古 地方行政區域盟的主要首領。《清會典事例·理藩院·會盟》:“ 卓索圖 、 昭烏達 、 伊克昭 三盟各設幫辦盟務一員,協同盟長、副盟長辦理闔盟事務。”《清史稿·食貨志一》:“儻将來私開一壟,增遷一人,坐所管盟長等罪,其租課官不之問,各劄薩克自徵之。”
(2).猶盟主。 毛6*澤6*東 《新民主主義論》十二:“在‘五四’以後,這個階級(指資産階級)的文化思想卻比較它的政治上的東西還要落後,就絕無領導作用,至多在革命時期在一定程度上充當一個盟員,至于盟長資格,就不得不落在無産階級文化思想的肩上。”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三篇第二章楔子:“最高的同盟中無何等盟長,但有完全平等的兩個軍侯。”參見“ 盟主 ”。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盟長漢語 快速查詢。
“盟長”一詞的含義可以從曆史、行政職能及引申義三方面詳細解釋:
盟長指清代蒙古地區地方行政區域“盟”的最高首領,負責管理盟内事務。該詞由“盟”(聯合體或結拜關系)和“長”(首領)組合而成,拼音為méng cháng(部分資料注音為méng zhǎng,但主流讀法為前者)。
如需進一步了解清代蒙古盟旗制度或相關曆史案例,可查閱《清史稿》或地方志文獻。
盟長是指聯盟的領導者或首領,也可以理解為盟主或聯盟總指揮。
盟長的部首是皿(19畫),康熙字典筆畫數為23畫。
盟長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軍事聯盟制度。在古代,為了應對外敵入侵或者處理内部事務,不同的部落或者勢力會組成聯盟,選舉一位領導者作為聯盟的總指揮,這個領導者就被稱為盟長。
盟長的繁體字為盟長。
古代漢字書寫形式為篆書,盟長的古字形為盟長,形狀更加古樸,符合古代書法的要求。
1. 他被選為了熱烈部落的盟長,負責聯盟内的事物管理和決策。
2. 在這個戰争中,他展示出了盟長應有的果斷和智慧。
1. 盟長團:指盟長領導下的團隊或組織。
2. 盟長制度:指盟長領導下的系統化管理制度。
3. 盟長選舉:指選舉聯盟領導者的過程。
盟主、聯盟領袖、盟國首腦
叛徒、背叛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