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untersigned;jointly signed] 为证明已签署的文件的可靠性而由签署人的秘书或其他人连同的签字
(1).连名,联合署名。《北齐书·文苑传·颜之推》:“ 崔季舒 等将諫也, 之推 取急还宅,故不连署;及召集諫人, 之推 亦被唤入,勘无其名,方得免祸。” 唐 白居易 《渭村退居寄礼部崔侍郎翰林钱舍人诗一百韵》:“差肩承詔旨,连署进封章。” 明 叶盛 《水东日记·会议迎复仪注》:“尔礼部事当奏即自奏,何必要我连署耶?”
(2).同一官署。《唐律·名例五·同职犯公坐》“诸同职犯公坐者” 唐 长孙无忌 疏议:“同职者,谓连署之官。” 唐 张籍 《题韦郎中新亭》诗:“成名同日官连署,此处经过有几人。”
连署在汉语中有两层核心含义,均与签名或署名相关,但应用场景和侧重点不同:
共同签署(法律、文件等)
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在同一份文件、文书或法律文件上联合签名,表示共同认可、同意或承担责任。这种行为常见于法律合同、联名信、请愿书、证明文件等场景。连署强调签名者的共同参与和连带责任或意愿。
来源依据: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均收录此义项,强调“共同在文件上签名”的行为。
参考来源:汉典 - 连署(提供基本释义)
参考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权威收录)
古代行政文书制度
在古代中国行政体系中,“连署”特指一种文书传递或备案制度。下级官员在呈送上级的公文正本(“正状”)之外,需同时附上内容相同的副本(“连署”或“连状”),以供存档或分送相关部门核查备案。这体现了古代行政程序的严谨性。
来源依据:
此义项主要见于历史文献和专门研究古代官制、文书制度的典籍与学术著作中。
参考来源:国学大师 - 汉语词典(可查部分古籍用例)
参考来源:中国历史百科全书·政治制度卷(相关条目解释古代文书行政)
常见搭配与使用:
“连署”的核心在于“联合署名”或“关联文书”,其具体含义需结合现代法律实践或古代行政背景来理解。
“连署”是一个汉语词汇,指多人共同签署同一份文件或契约,以表示联合负责或共同确认的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连署的核心在于通过集体签名强化文件的合法性和公信力,其形式从古代官文延续至现代法律与公共事务,体现了多方协作与责任共担的原则。
百炼金陂障蔽闇边马冲锋舟舂融稠咕嘟點派戈旗宫池公务员广武君混作豁牙锯齿艰阨嘉菽谨容进鸩掎擿酒端就傅激浊扬清拒狼进虎靠得空中书老老实实离鹤离迷屡复驴鸣一声马图命俦啸侣闽剧密洽墨惨末末脑瓜仁牛下歌翩仙倾向情行日暮路远商山四公圣通摄摄帅司水涝庶女告天悚惶抬贴慆滥添展痛法退衙歪变五交无况无丝有线小愒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