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旒纩的意思、旒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旒纩的解釋

(1).有垂旒與黈纩為飾的帝王冠冕。亦借指帝王視聽。 南朝 梁 任昉 《為蕭揚州薦士表》:“伏惟陛下道隱旒纊,信充符璽。” 唐 歐陽詹 《吊漢武帝文》:“愛深宮秘殿者,可以垂旒纊;好青山緑水者,可以栖江湖。” 清 顧炎武 《京師作》詩:“其内廓乾清,至尊儼旒纊。”

(2).借稱帝王。 唐 李尚一 《開業寺碑》:“遂能上聞旒纊,光動絲綸。” 宋 張孝祥 《水調歌頭·送劉恭父趨朝》詞:“旒纊釋南顧,戈甲濯銀潢。”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旒纩(liú kuàng)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專指中國古代帝王冕冠上的兩種重要飾物,其含義可從字形、功能與文化象征三個角度解析:

一、字義溯源

  1. 旒(liú)

    指帝王冕冠前後懸垂的玉串。《說文解字》釋“旒”為“旗旌之流也”,本義為旗幟下緣的飄帶,引申為冕冠玉串。其形制以五彩絲線穿玉珠成串,垂于冕闆前後,天子十二旒,諸侯遞減,象征等級秩序。

    來源:《說文解字·㫃部》

  2. 纩(kuàng)

    原指新絲綿,《說文·糸部》載:“纩,絮也。”特指冕冠兩側垂挂的黃色絲綿球,懸于耳旁,又稱“充耳”。其作用為提醒帝王勿聽讒言,故有“充耳不聞”之典。

    來源:《說文解字·糸部》

二、禮制功能與文化象征

旒纩作為禮器,承載“蔽明塞聰”的治國哲學:

三、文獻例證

《漢書·東方朔傳》載:“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聰。”此句明确闡釋旒纩的象征意義,成為後世解讀帝王治國理念的經典依據。

來源:《漢書·卷六十五·東方朔傳》

四、文化延伸

“旒纩”在古典文獻中常代指帝王權位,如唐代王維《送韋大夫東京留守》詩“雲冕洩天頺,旒纩瞻日月”,即以冕旒象征皇權。其設計蘊含儒家“非禮勿視,非禮勿聽”的倫理觀,是古代禮樂文明的物質載體。

結語

旒纩作為禮制符號,既體現古代服飾制度的精密性,更凝結“垂旒明察,納纩清心”的政治智慧,成為中華禮教文化中極具代表性的意象。

網絡擴展解釋

“旒纩”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指代帝王或與其相關的象征物,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分析。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2.借代用法

3.使用場景

4.補充說明

如需更深入的文獻例證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古典文集如《昭明文選》等。

别人正在浏覽...

安寐奧蘭冰糕禀姿賓将不并蠶漁茶餘飯後床腿啜哄翠車怠厭單産笃敏乏餓訪看方術焚枯食淡附葬鬼雄骅駵熀燿話夜鹘打鵝簡材蔪蔪簡默蛟浪髻角金城矜莊瘠硗絕滅倰僜李連傑禮器立嗣陋舉忙刼懞懞魔焰穆如枰棊坯陶剖腹産迫制棄過圖新青身汽油燈熔融勝異順可隼擊台制亭落維修無航吳藍象院小半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