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水師。《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乃發習流二千人,教士四萬人,君子六千人,諸禦千人,伐 吳 。” 司馬貞 索隱謂習流為“流放之罪人,使之習戰,任為卒伍,故有二千人。”然 徐天祐 《吳越春秋注·勾踐伐吳外傳》以為“ 笠澤 之戰, 越 以三軍潛涉,蓋以舟師勝,此所謂習流,是即習水戰之兵。” 顧炎武 《日知錄·史記注》亦以“習流謂士卒中之善泅者别為一軍。《索隱》乃曰流放之罪人,非也。”今從後說。亦謂熟習水性。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賦》:“彼鋸牙而鈎爪,又巡 江 而習流。” 清 貝青喬 《咄咄吟》:“新募餘皇慣習流,分成偏伍聚江頭。”
(2).今從後說。亦謂熟習水性。
“習流”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解釋,主要涉及以下兩方面:
水師(古代水軍)
該詞最早見于《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越王勾踐伐吳時“發習流二千人”,指派遣擅長水戰的士兵。
熟習水性
引申為對水性的熟練掌握,常見于描述水戰或涉水行動,如北周庾信《哀江南賦》中“巡江而習流”。
部分現代語境中,“習流”可能被借用為“演習流程”的簡稱(如提及的軍事演習),但此用法非傳統含義,需結合具體上下文判斷。
“習流”的核心含義聚焦于古代水軍或水戰能力,學者對其具體指代存在分歧,但主流觀點傾向于“擅長水戰的士兵”。
習流是一個漢字詞語,含有兩個意思:一是指習慣的流轉;二是指習慣的轉變。
習字的部首是丨,習字的總筆畫數為三畫。
習流這個詞的來源較為晚,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兒童讀物《千字文》中。“習稱文禮樂,初學謄習字。”意為學習應稱為文、禮、樂,剛開始時應當抄寫練習字。後來,習流一詞廣泛用于描述習慣在人們之間傳遞和改變的過程。
習流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
在古代,習字有不同的寫法。比如,北宋時期的寫法為「習」,上部為羽,表示學習、修養。明代的寫法為「習」,上部為習旁,表示學習、積累經驗。
1. 他從小就習流家風,對家庭規矩非常遵守。
2. 這個社會的道德習流在悄然發生着變化。
習俗、習慣、習性、習以為常
慣例、風俗、風氣、習尚
革新、創新、變革、新氣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