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西鄙的意思、西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西鄙的解釋

(1).西方的邊邑。《春秋·莊公十九年》:“冬, 齊 人、 宋 人、 陳 人伐我西鄙。” 杜預 注:“鄙,邊邑。”《北史·齊紀下·幼主》:“寫築西鄙諸城,使人衣黑衣為 羌 兵,鼓譟陵之,親率内參臨拒,或實彎弓射人。”

(2).西面邊境。《三國志·吳志·吳主傳》“ 權 羣臣勸即尊號, 權 不許” 裴松之 注引 晉 虞溥 《江表傳》:“往年孤以 玄德 方向西鄙,故先命 陸遜 選衆以待之。” 宋 歐陽修 《論韓琦範仲淹乞賜召對事劄子》:“臣伏見自西鄙用兵以來,陛下聖心憂念,每有臣寮言及西事,必皆傾心聽納。” 明 梁辰魚 《浣紗記·談義》:“竊謂既甘心於西鄙,必得志於東藩。”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西鄙”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以從以下兩個角度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西方的邊邑
    指位于國家或地區西部邊緣的城邑。例如《春秋·莊公十九年》記載:“冬,齊人、宋人、陳人伐我西鄙”,杜預注:“鄙,邊邑”()。《北史·齊紀下》也提到“寫築西鄙諸城”,印證了其作為邊陲城邑的用法。

  2. 西面邊境
    泛指西部的邊疆地帶。如《三國志·吳主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往年孤以玄德方向西鄙”,此處指西部邊境的軍事戰略區域()。

二、文學與曆史用例

補充說明

“鄙”本義為邊遠之地,“西鄙”在古籍中多用于描述地理或軍事上的西部邊界,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春秋》《三國志》等文獻原文(綜合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西鄙的意思

《西鄙》是一個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詞語,它來自于中國古代文學家老子的著作《道德經》中的一句名言:“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其中的“勇者不懼”一詞被稱作“西鄙”。它意味着一個勇敢的人永遠不會害怕困難和挫折,而是積極面對挑戰并勇往直前。

拆分部首和筆畫

《西鄙》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西”和“鄙”。其中,“西”字的部首是“口”,它的拼音是“xi”,總共有四畫;而“鄙”字的部首是“阝”,拼音是“bi”,總共有十一畫。

來源和繁體

《西鄙》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哲學家老子。而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西鄙」。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西鄙分别是「西」和「鄙」的古字形。其中,古字形的「西」與現代字形相似,但中間有一個點,表示方向向西。而古字形的「鄙」則隻有九畫,相比現代字形少了兩畫。

例句

1. 他的勇氣和膽識讓人想起了《道德經》中的西鄙精神。
2. 在逆境中,他展現出了真正的西鄙,毫不退縮地面對困難。

組詞

西鄙沒有特定的組詞,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獨立的詞語,用來表達勇敢面對困難的精神。

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勇往直前、豁達、大膽
反義詞:膽怯、畏縮、懦弱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