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斥退。 唐 孟棨 《本事詩·怨憤》:“ 張曲江 與 李林甫 同列, 玄宗 以文學精識深器之。 林甫 嫉之若讎, 曲江 度其巧譎,慮終不免,為《海燕》詩以緻意……亦終退斥。” 宋 蘇轍 《臣事策下》:“﹝禦史之職﹞可以至於兩制而無難,其不能者退斥罷免,不免為碌碌之吏。” 明 劉若愚 《酌中志·内臣職掌紀略》:“在内臣亦聞風觀感,羣於為善,庶免本官勢倒、連累退斥之患。”參見“ 斥退 ”。
“退斥”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解釋:
核心含義
指斥退、罷免,尤其在古代多用于官職或學籍的免除。例如唐代張九齡(張曲江)因受李林甫排擠而被唐玄宗疏遠,最終遭“退斥”(見《本事詩·怨憤》)。這一用法在宋代蘇轍的《臣事策下》中也有體現,描述禦史若失職則會被“退斥罷免”。
引申含義
現代語境中可擴展為拒絕、排斥,表達對某人或事物的否定态度。例如在人際關系或事務處理中表示“不願接受或參與”。
使用場景
近義詞與反義詞
“退斥”以古代官職罷免為核心含義,現代可引申為拒絕排斥,但需結合語境區分具體語義。
《退斥》是一個雙音詞,讀音為"tuì chì",表示排斥、拒絕。
《退斥》的部首是"辵"(chuò),總共有11畫。
《退斥》是由"辵"(chuò)和"斥"(chì)兩個字組合而成。"辵"代表着"走"的意思,而"斥"表示"指責"或"驅逐"的意思,合起來就是表示"拒絕、排斥"的意思。
《退斥》的繁體字為"退斥",拆分部首和筆畫與簡體一樣。
在古代,"退斥"的寫法略有區别。"退"字通常寫作"退",而"斥"字寫作"戠",所以古代寫法為"退戠"。
1. 他因為擁有獨特的觀點而被社會所退斥。
2. 這個組織的嚴苛規定引發了很多人的退斥。
退避、退縮、退讓、排斥、拒斥
回避、拒絕、婉拒、抵制
接納、歡迎、容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