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斥退。 唐 孟棨 《本事詩·怨憤》:“ 張曲江 與 李林甫 同列, 玄宗 以文學精識深器之。 林甫 嫉之若讎, 曲江 度其巧譎,慮終不免,為《海燕》詩以緻意……亦終退斥。” 宋 蘇轍 《臣事策下》:“﹝禦史之職﹞可以至於兩制而無難,其不能者退斥罷免,不免為碌碌之吏。” 明 劉若愚 《酌中志·内臣職掌紀略》:“在内臣亦聞風觀感,羣於為善,庶免本官勢倒、連累退斥之患。”參見“ 斥退 ”。
退斥是漢語中較為少見的複合動詞,其核心含義可拆解為“退卻”與“斥責”的雙重語義。《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時,将其釋義為“斥退并驅逐”,強調通過言辭或行動使對方主動撤離或被動離開的場景。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撰的《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補充解釋,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或特定語境下,指上位者對下位者施加強制性驅逐的行為,例如官員罷黜下屬、将領整頓軍紀等場景。
從構詞法分析,“退”字取《說文解字》中“卻也”的本義,指向後移動或使之離開;“斥”字在《康熙字典》中解作“逐也”,二者結合形成遞進式動作。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國際教育研究院的研究表明,該詞在明清白話小說中多用于描述官府斷案場景,如《三俠五義》第四十回出現的“退斥左右”用法,即典型的主事者清退閑雜人員的動作。
需要注意的是,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高的近義詞為“斥退”,二者在《現代漢語八百詞》中被列為同素逆序詞。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古代漢語詞典》特别指出,“退斥”在唐宋時期多用于佛教文獻,特指僧侶擯棄俗世雜念的修行過程,如《景德傳燈錄》記載的“退斥妄緣,專心禅定”之說。
“退斥”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解釋:
核心含義
指斥退、罷免,尤其在古代多用于官職或學籍的免除。例如唐代張九齡(張曲江)因受李林甫排擠而被唐玄宗疏遠,最終遭“退斥”(見《本事詩·怨憤》)。這一用法在宋代蘇轍的《臣事策下》中也有體現,描述禦史若失職則會被“退斥罷免”。
引申含義
現代語境中可擴展為拒絕、排斥,表達對某人或事物的否定态度。例如在人際關系或事務處理中表示“不願接受或參與”。
使用場景
近義詞與反義詞
“退斥”以古代官職罷免為核心含義,現代可引申為拒絕排斥,但需結合語境區分具體語義。
敗于垂成悲戚崩霣鼻苗壁人糙糧程擇赤汗馬淳精錯邊斷珪缺璧躲得和尚躲不得寺餓顯蕃朝感羨狗窦大開管窺之見谷歌閨籍函寄郝蟬洪惟火頭上畿略巾絮栲膠匡俗寬釋理據屢遷齧臂為盟俳谑偏眼前不巴村,後不着店前台跷恠旗婦青精青條窮則思變期歲繞膝日慎一日撒嬌賣俏騷騷深尅受射守天說結食馬素儉特旨田家拓書手頑焰緯繣污潦下車賢路小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