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冊名。 唐 代畫家 閻立本 所繪的四夷朝會圖。《舊唐書·南蠻西南蠻傳·東謝蠻》:“ 貞觀 三年, 元深 入朝,冠烏熊皮冠,若今之髦頭,以金銀絡額,身披毛帔,韋皮行縢而著履。中書侍郞 顔師古 奏言:‘昔 周武王 時,天下太平,遠國歸款, 周 史乃書其事為《王會篇》。今萬國來朝,至於此輩章服,實可圖寫,今請撰為《王會圖》’。從之。”後用以泛指朝會。 宋 梅堯臣 《元日閣門拜表遇雪呈永叔》詩:“王會圖中陳璧馬, 漢 官儀裡濕旂常。” 清 趙翼 《八旬聖壽》詩之六:“仙《韶》樂奏班行肅,王會圖成版宇恢。”
“王會圖”是中國古代一個具有特定曆史和文化内涵的詞語,其含義及相關背景可總結如下:
“王會圖”是唐代畫家閻立本繪制的一幅圖冊,主要記錄唐太宗貞觀年間“四夷朝會”的盛況,即周邊少數民族及外國使節來長安朝貢的場景。該圖得名于周朝史書《王會篇》,後者記載了周武王時期諸侯朝拜的場面。
“王會圖”既是唐代繪畫作品,也是中華文化中“天朝上國”觀念的具象化表達,兼具藝術、曆史和政治意義。
《王會圖》是一個成語,意為“國家安定,君主聰明智慧,得到民衆的擁護和支持”。它形容國家政治穩定,君主明智能幹,且能獲得人民的廣泛認同和支持。
《王會圖》的部首是王字的“玉”部,表示與玉相關。它的總筆畫數是11畫。
《王會圖》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曆史上的戰國時期,當時相傳有一位智者名叫晏嬰,他為趙國的趙王繪制了一幅卧龍圖,耳目一新,無往不利。後來趙王變得聰明和明智,赢得了國民的擁護和支持。這個故事成為了後來成語《王會圖》的來源。
《王會圖》的繁體字為《王會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字形和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古籍記載,古時候《王會圖》也可以寫作《王會圖》、《王會象》等。
1. 他是一位明君,為人民的福祉着想,正在實現着真正的《王會圖》。
2. 一個國家要實現《王會圖》,關鍵是要有一位聰明而有才幹的君主。
3. 這個企業一年來蓬勃發展,完美地展現了《王會圖》的局面。
王者、國王、會晤、圖書、圖像
安定團結、百姓歸心、國泰民安
動蕩不安、人心渙散、群龍無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