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hick congee] 〈方〉∶用玉米面、面粉等熬成的粥
稀糊糊
棒子糊糊
(2) [trouble]∶亂子
你們這樣混折騰,鬧下糊糊怎麼辦?
(1).方言。用雜面、面粉等熬成的糊狀物。 蕭乾 《一本褪色的相冊》十一:“可是我回到堂兄家卻得喝雜合面糊糊。” 和谷岩 《茶花豔》:“在 陝北 農村,他跟一位貧農老大爺一起,住窯洞,喝玉米碴糊糊。”
(2).方言。比喻亂子。 康濯 《太陽初升的時候·買牛記》:“他院裡幾家的生産,去年就鬧下不少糊糊。”
“糊糊”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和方言背景理解。以下是其常見解釋:
方言中的粥類食物
指用玉米面、面粉等熬制的黏稠粥狀食物,常見于北方方言。例如“棒子糊糊”“雜合面糊糊”。
比喻亂子或麻煩
在方言中可表示因混亂引發的麻煩,如:“鬧下糊糊怎麼辦?”。
描述模糊不清的狀态
如“糊糊塗塗”表示思維混亂或事情不明朗。
也可形容顔色混雜,如“黑糊糊”“血糊糊”。
其他引申用法
部分方言中可能延伸為“敷衍了事”,如“糊弄”(需結合具體語境)。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若需更權威的方言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地方語言研究資料。
《糊糊》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物體表面模糊、不清晰或者是沾滿污垢、泥土等的狀态。它常常用來描述一些破舊、髒亂或模糊不清的情況。
《糊糊》的拆分部首是米,表示與米相關,也代表着糧食或者是食物。它共包含11個筆畫。
《糊糊》是由器物旁和米構成的,形聲字。器物旁表示與容器相關,暗示着糊糊所指的物體通常是一些容器内部或者外表面的狀态。米則表示與米相關,可能源于糊糊的本意是煮過的稀飯或糊狀物。
《糊糊》的繁體字為「餬餬」。
古時候,糊糊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而最常見的寫法是「糊糊旁加米旁」。在古代字典《說文解字》中記錄了這樣一個形狀:「糊字為糊旁上下加米,形似布符糊字。」
1. 這張照片糊糊的,都看不清楚。
2. 他的衣服蓬頭垢面,灰頭土臉,糊糊的。
組詞:糊塗、糊弄、糊口、糊裡糊塗。
近義詞:模糊、朦胧、蒙蒙。
反義詞:清晰、明亮、幹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