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帶胯的意思、帶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帶胯的解釋

亦作“ 帶銙 ”。佩帶上銜蹀躞之環,用以挂弓矢刀劍。 唐 白居易 《和春深》詩之四:“通犀排帶胯,瑞鶻勘袍花。” 宋 沉括 《夢溪筆談·故事一》:“帶衣所垂蹀躞,蓋欲佩帶弓劍、帉帨、算囊、刀礪之類。自後雖去蹀躞,而猶存其環,環所以銜蹀躞,如馬之鞦根,即今之帶銙也。” 宋 杜绾 《雲林石譜·墨玉石》:“ 西蜀 諸山多産墨玉,在深土中,其質如石,色深黑,體甚輕輭,土人鐫治為帶胯或器物,極光潤。”參見“ 帶鈎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帶胯”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與佩帶裝飾及實用功能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1. 基本釋義
    指佩帶上用于懸挂物品(如弓、劍、刀等)的環狀結構,又稱“帶銙”。這一部件通常鑲嵌在腰帶上,通過“蹀躞”(下垂的裝飾帶)連接實用工具,兼具裝飾性與功能性。

  2. 曆史背景

    • 唐代記載:白居易在《和春深》詩中提到“通犀排帶胯”,描述貴族腰帶上的犀角裝飾與帶胯的排列方式。
    • 宋代演變:沈括《夢溪筆談》記載,早期蹀躞用于懸挂工具,後期雖簡化了蹀躞,但保留環狀結構(即帶胯),類似馬鞍的固定部件“鞦根”。
  3. 構詞解析

    • “胯”的單獨含義:指腰與大腿之間的部位(如《說文解字》釋為“股也”),或指衣物遮蓋大腿的部分。
    • 組合詞義:此處“帶胯”中的“胯”引申為腰帶在胯部的功能部件,而非身體部位。

應用場景

主要用于唐宋時期的服飾文化中,常見于武将或貴族裝束,用以攜帶武器、算囊等隨身物品,後逐漸演變為禮儀性裝飾。


如需進一步了解“蹀躞帶”或古代佩飾制度,可參考、4中的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帶胯的意思

“帶胯”是一個常見的成語,起源于中國古代。它意味着一個人的性格或行為舉止非常傲慢、自大,不知禮節,不顧他人感受。

拆分部首和筆畫

成語“帶胯”由兩個字組成。第一個字“帶”由“巾”和“世”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15。第二個字“胯”由“月”和“蔔”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10。

來源和繁體寫法

據說,“帶胯”的源頭可以追溯到中國南北朝時期的《齊書·虞勝傳》。在古代,人們常常用胯帶來束縛囚犯,以控制他們的行動。因此,“帶胯”這個詞彙就用來形容那些傲慢自大,不受任何約束的人。在繁體字中,“帶胯”則寫作“帶胯”。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成語“帶胯”的字形和現代略有不同。第一個字“帶”的“帀”部分在古代寫法中是由上下兩個小橫撇組成的。第二個字“胯”的左側部分由兩個圍繞中心的小弧形組成。

例句

1. 他從小家境優越,一直被寵愛,所以十分帶胯。

2. 這位名人非常有名,但他的行為舉止卻非常帶胯。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帶勁、帶笑

近義詞:脾氣大、狂傲

反義詞:謙遜、寬容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