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位最低下的奴仆。《後漢書·濟南安王康傳》:“輿馬臺隸,應為科品。” 李賢 注:“臺、隸,賤職也。” 唐 盧照鄰 《詠史》之一:“髠鉗為臺隸,灌園變姓名。” 章炳麟 《五無論》:“非吾族也,孰有聖哲舊邦,而忍使其遺民陷為臺隸?”
“台隸”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向社會最底層的奴仆身份。以下從不同角度進行解析:
基本定義
“台隸”指古代社會中地位最低賤的奴仆群體,常見于《後漢書》《詠史》等文獻。例如《後漢書·濟南安王康傳》記載“輿馬台隸”時,李賢注釋“台、隸,賤職也”()。
字形拆解
曆史記載
唐代盧照鄰《詠史》中“髠鉗為台隸”,描述犯人被剃發後貶為奴仆的情景()。
現代釋義争議
部分資料(如)将其解釋為“官員背叛國家”,但此說法未見于主流典籍,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引申誤讀()。
“台隸”反映古代嚴格的等級制度,其身份低于普通平民,常承擔勞役、侍奉等苦差。章炳麟《五無論》中“陷為台隸”一詞,更凸顯這類人群的悲慘境遇()。
提示:該詞屬于生僻古語,現代漢語已極少使用,研究時可優先參考《後漢書》《說文解字》等古籍原文。
台隸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語。其中,“台”的拆分部首為“台”、“隸”的拆分部首為“隸”。筆畫方面,“台”字共有5畫,“隸”字共有8畫。
“台隸”一詞來源于古代漢字,它是用來形容古代的官員,特指禁衛軍士官。在古代,台隸屬于一種特殊的職務,負責守衛皇帝以及宮殿的安全。
關于“台隸”的繁體字寫法,目前尚未查到明确的資料,可能沒有明确的對應繁體字。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字形比較繁複。具體到“台隸”這個詞,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可通過研究古代文獻來了解具體的寫法。
以下是關于“台隸”詞語的兩個例句:
1. 古代帝王都會派遣忠誠勇敢的台隸來保護自己的安全。
2. 司馬遷在《史記》中提到了一位忠誠的台隸,他的忠誠和勇氣令人敬佩。
以下是一些與“台隸”相關的詞語:
組詞:台役、隸屬、隸書、隸字
近義詞:仆役、侍從、宦官
反義詞:大臣、貴族、将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