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nce that time] 自那時以來
爾來二十有一年矣。——諸葛亮《出師表》
(1).從那時以來。 三國 蜀 諸葛亮 《前出師表》:“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唐 李白 《蜀道難》詩:“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 秦 塞通人煙。” 清 曹寅 《三月六日登鼓樓看花》詩:“爾來三十有七載,看花恍惚如遊仙。”
(2).近來。 唐 杜牧 《郡齋獨酌》詩:“叔舅欲飲我,社甕爾來嘗。” 宋 王安石 《收鹽》詩:“爾來賊盜往往有,劫殺賈客沉其艘。” 魯迅 《書信集·緻蔣抑卮》:“爾來索居 仙台 ,又複匝月。” 郭沫若 《東風集·再出夔門》:“一九一三年秋,第一次乘 長江 輪船,東出 夔門 ,經過 三峽 ,爾來往返均乘飛機,與 三峽 不見者四十又八年。”
“爾來”是漢語中具有明确時間指向的複合虛詞,主要用于古代漢語書面語境,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析:
時間起點:從那時以來
“爾”作代詞指代前文提及的特定時間點,“來”表示時間延續。組合後表示從某一時間節點到說話時的跨度,常見于史書、政論等文體。例如諸葛亮《出師表》:“後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古代漢語虛詞詞典》),此處“爾”指代“受任”之時,強調時間累積的鄭重感。
時間終點:近來、最近
在部分語境中,“爾來”可表接近說話時的近期時段,相當于“近來”。例如《三國志·吳書》載呂蒙語:“貧賤難可居,脫誤有功,富貴可緻。且不探虎穴,安得虎子?”裴松之注引《江表傳》:“蒙對曰:‘今操遠在河北,新破諸袁,撫集幽、冀,未暇東顧。徐土守兵,聞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勢陸通,骁騎所騁,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後旬必來争,雖以七八萬人守之,猶當懷憂。不如取羽,全據長江,形勢益張。’權尤以此言為當。及蒙代肅,初至陸口,外倍修恩厚,與羽結好。後羽讨樊,留兵将備公安、南郡。蒙上疏曰:‘羽讨樊而多留備兵,必恐蒙圖其後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衆還建業,以治疾為名。羽聞之,必撤備兵,盡赴襄陽。大軍浮江,晝夜馳上,襲其空虛,則南郡可下,而羽可禽也。’遂稱病笃,權乃露檄召蒙還,陰與圖計。羽果信之,稍撤兵以赴樊。魏使于禁救樊,羽盡禽禁等,人馬數萬,托以糧乏,擅取湘關米。權聞之,遂行,先遣蒙在前。蒙至尋陽,盡伏其精兵中,使白衣搖橹,作商賈人服,晝夜兼行,至羽所置江邊屯候,盡收縛之,是故羽不聞知。遂到南郡,士仁、糜芳皆降。蒙入據城,盡得羽及将士家屬,皆撫慰,約令軍中不得幹曆人家,有所求取。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铠,官铠雖公,蒙猶以為犯軍令,不可以鄉裡故而廢法,遂垂涕斬之。于是軍中震栗,道不拾遺。蒙旦暮使親近存恤耆老,問所不足,疾病者給醫藥,饑寒者賜衣糧。羽府藏財寶,皆封閉以待權至。荊州遂定。”其中“爾來”即表近期動态《漢語大詞典》)。
該詞作為時間副詞,承載古代漢語“以簡馭繁”的表述特征,其語義需結合上下文指涉範圍具體判定。
“爾來”是古漢語中常見的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表示從某個特定的時間或事件開始持續到現在。例如:
表示最近一段時間。例如:
此外,在極少數文獻中,“爾來”還有“讓我”的用法(如杜牧詩句“社甕爾來嘗”),但這一釋義較為罕見,通常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參考建議:理解“爾來”時需結合上下文,優先考慮“從那時以來”或“近來”的常用含義。更多例句可查閱《漢典》或古詩詞文獻。
拔拂白湯本縣脖梗子不球的怎吹角出色道篇雕雕鬥钿凡俦霏蕤改動改絃更張跟役過意不去漢貂衡決話柄化金駕靈簡逷祭掃幾席焌糟踞峙開花開置渴日饋薦勞動人民料豆兒黧黑靈葩鄰母礫洲龍钏旄旌貓掌風明知敏快泥尾飄殘坡壟蔃莍峤道遒人驅奔取耳戎王子摻袂奢廣赦令深塹檀注頽齡微阙文命謏説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