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掌或腳掌上因摩擦多長出了硬皮。亦用以形容次數太多。 洪深 《香稻米》第二幕:“這些話,我耳朵聽得都要生繭了。”
“生繭”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shēng jiǎn,其含義可從以下層面解析:
字面含義
指手掌或腳掌因長期摩擦而長出硬皮(即“老繭”),屬于生理現象。例如體力勞動者或頻繁使用手腳的部位容易生繭。
引申比喻
形容某類話語、行為重複次數過多,令人感到厭煩或麻木。如“耳朵聽得生繭”即表示對反複聽到的内容産生厭倦。
來源
該詞源于蠶蛹吐絲結繭的過程,蠶被繭包圍後無法自由活動,引申為人在困境中長期受困、身心疲憊的狀态。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工作、學習或生活中長期處于壓力或重複狀态的情況。例如:“這些道理我聽得生繭了,卻依然無法解決實際問題。”
文學作品
洪深在戲劇《香稻米》中寫道:“這些話,我耳朵聽得都要生繭了。”,生動體現了言語重複帶來的疲倦感。
常見搭配
如“耳朵生繭”“說到生繭”等,均強調重複性帶來的負面影響。
近義詞
老生常談、陳詞濫調(側重内容無新意);疲憊不堪(側重身心狀态)。
同源詞
“繭”同“趼”(jiǎn),均指手腳的硬皮。
“生繭”既描述生理現象,也承載語言文化中的隱喻意義,適用于表達重複性行為或困境中的身心狀态。如需更多例句或成語擴展,可參考文學著作或權威詞典。
生繭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昆蟲或其他動物在發育過程中,由于體外分泌物質形成的外殼,保護身體直至完成蛻皮或變态等生理過程。
生繭這個詞的部首是⺼(肉首),總筆畫數為9。
生繭一詞源自于古代漢字,其繁體字形為「生繭」。
在古代漢字中,生繭可以寫作「繭」或「繭子」。字形上,「繭」是由「缶」和「戈」組成,表示用罐子和刀割開蠶繭,取出蠶絲。而「繭子」則是在「繭」的基礎上加上了「子」字,表示蠶繭的意思。
他們用熱水将蠶繭煮熟,蠶織物的纖維逐漸脫離生繭。
- 繭蛹:指昆蟲在繭中變為蛹的過程。
- 繭絲:指從蠶繭中提取出來的絲線。
- 繭房:指養蠶的房屋,用于養蠶和蓄積蠶絲。
- 繭絲袋:指用已經吐絲的蠶繭制成的袋子。
蠶繭、蛹殼
脫繭、羽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