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禀性散漫粗疏。 宋 王禹偁 《上宰相謝免判吏部南曹啟》:“伏念某比乏時才,濫塵清列,蒼苔紅藥,但遵四禁之文;理劇剸繁,久絶五花之判,便于散拙,樂在清閑。”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方幹》:“幼有清才,散拙無營務。”
“散拙”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àn zhuō(注音:ㄙㄢˋ ㄓㄨㄛ),其核心含義是形容人禀性散漫粗疏,多用于文學或謙辭語境。以下是詳細解釋:
“散拙”更偏向描述性格特質,而非行為指導。若需表達“克服笨拙、展現才能”,建議使用“大智若愚”“藏拙顯巧”等成語。
散拙(Sǎn zhuō)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散”和“拙”兩個字組合而成。下面将分别介紹這兩個字的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字、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散”字的部首是“攴”,意味着與打擊、抵抗等有關。它的總筆畫數為10畫。
“拙”字的部首是“扌”,表示與手相關。它的總筆畫數為9畫。
“散拙”原指放開自己的拙笨,不再羞怯或拘束。這個詞語出自唐代劉禹錫的《陋室銘》:“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句詩的意思是無論山峰有多高,海洋有多深,隻要能夠真誠傳達内心的思想,即使是質樸的家也能成為聖人的堆積之地。
“散拙”的繁體字是「散拙」。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散拙」的寫法與現代相似,字形也沒有太大的差異。
1. 他敢于散拙,大膽展示自己的想法。
2. 學習是一個散拙的過程,隻有不斷嘗試才能進步。
散漫(Sǎn màn)、散步(Sǎn bù)、拙笨(Zhuō bèn)、拙劣(Zhuō liè)。
不拘束、不羁、奔放。
拘束、羞怯、規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