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犹三箱。《汉书·张安世传》:“世书三篋,詔问莫能知,惟 安世 识之。” 宋 黄庭坚 《叔父给事挽词》之七:“三篋飞书公对狱, 元丰 天子照奸回。”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张孟词贡士》:“ 朱文正 师得 孟词 死耗,寄家人书并诗云:‘……五车便炙輠,三篋富遗籯。’”
(2).佛教语。指声闻藏、缘觉藏和菩萨藏。 唐太宗 《圣教序》:“一乘五律之道,驰骤於心田;八藏三篋之文,波涛於口海。”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七:“三篋……谓声闻、缘觉、菩萨为三也。”
“三箧”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一、基本释义
二、相关成语
“河东三箧”出自《汉书》,描述张安世通过记忆复原汉宣帝丢失的三箱书籍,现比喻博闻强识或亡佚文献的复得。
三、综合释义
该词兼具具象与抽象含义:既指实际容器(如书箱),又引申为知识载体(如佛教三藏),并通过典故衍生出对学识渊博的赞誉。例如宋代黄庭坚诗句“三篋飞书公对狱”即用此典。
《三箧》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三个部首和十二个笔画组成。
这个词的部首是“⺮”(竹字头),意思是与竹有关。它的拼音是“zhi”。
根据笔画数,可以将这个词的字形拆分成以下几个部分:
1. “⺮”(4画)
2. “又”(2画)
3. “巾”(3画)
《三箧》这个词最早见于《庄子·逍遥游》一篇。其中有一句话:“赵舍中三箧。”在古代,人们在舍宅中常常使用箧子(装载文书、文字和书籍的箱子),以便保存和保护书籍。句子中的“三箧”表示舍宅中的三个箧子,意思是非常多的书籍。
在繁体字中,词语《三箧》的字形保持不变。
在古代,字形的书写形式会有所变化。然而,《三箧》这个词的字形在古代与现代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1. 他的房间里堆满了书,就像是一个《三箧》一样。
2. 文学家的书房里通常会有好几个《三箧》。
三箧箱、三箧书、三箧文集
文库、书库、藏书室
空灵、空脱、无书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