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丢棄珍貴的而拾取無用的。瓊,美玉;礫,瓦礫。 晉 葛洪 《抱樸子·博喻》:“捐荼茹蒿者必無識甘之口;棄瓊拾礫者必無甄珍之明。”
“棄瓊拾礫”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丢棄珍貴的事物而選擇無價值的東西,比喻缺乏辨别能力或取舍不當。以下是詳細解析:
“捐荼茹蒿者必無識甘之口;棄瓊拾礫者必無甄珍之明。”
(丢棄甘甜的食物而吃苦菜的人,必定沒有品嘗美味的品味;舍棄美玉卻撿瓦礫的人,必然缺乏識别珍寶的眼光。)
此成語在現代可引申至資源分配、學術研究等領域,提醒人們重視核心價值,避免被表象迷惑。例如,企業盲目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視長期發展,便可稱為“棄瓊拾礫”。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出處原文,可參考《抱樸子》相關文獻或權威詞典(如漢典、百度百科)。
《棄瓊拾礫》是一個成語,意為放棄珍寶,拾取碎石。形容舍小利而取大義。
《棄瓊拾礫》的拆分部首是“弓”,部首筆畫是3畫。
《棄瓊拾礫》的來源可以追溯到《禮記·禮運篇》:“棄瓊拾礫,王公伯卒,以少婦從其夫。”後來成為了用來形容人舍棄小利而追求大義的成語。
《棄瓊拾礫》的繁體字為《棄瓊拾礫》。
在古代,中國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不過,對于《棄瓊拾礫》這個成語,其字形變化不大,基本上是相同的。
他選擇放棄那些短暫的享受,拾取了更有價值的事業,真是棄瓊拾礫啊。
棄舊圖新、拾金不昧、礫石成金、棄本求末。
棄瑕取用、放棄小利、舍小利取大義。
貪圖享樂、受賄受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