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犹衷情。《楚辞·九章·惜诵》:“恐情质之不信兮,故重著以自明。” 姜亮夫 校注:“质, 王 注:‘性也。’非也。 朱熹 以为交质,义较佳,而仍未允。质,至也。情质,犹今言情之所衷矣。”
(2).性情与素质。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太和》:“不知动静所生之阴阳,为寒暑、润燥、男女之情质,乃固有之藴。”
情质(qíng zhì)指人的本性或真实性情,强调内在情感与本质的统一。该词属书面语,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古典文献或哲学语境。
合成词“情质” 即“情感本质”,强调人内在的真实性情。
“恐情质之不信兮,故重著以自明。”
- 此处“情质”指内心本真,屈原借以申明忠贞之心。
来源: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文墨辞说,士之荣叶皮壳也;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意奋而笔纵,故文见而实露也。”
- 虽未直用“情质”,但“实诚在胸臆”与之意涵相通。
来源:黄晖《论衡校释》
来源:《心理学大辞典》
来源:张世英《哲学导论》
情质的核心定义为“人真实的内在性情与本质”,兼具情感与本体双重维度。其古典用例多见于自我剖白语境,现代则延伸至心理及哲学领域,强调对“本真性”的探索。
“情质”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层主要含义:
指内心真实的情感或心意。这一释义源自《楚辞·九章·惜诵》中的“恐情质之不信兮,故重著以自明”,姜亮夫在注释中解释为“情之所衷”。例如,明代袁宏道评价屈原诗歌时提到“劲质而多怼”,即通过刚直的语言表达内心的真挚情感。
指人的性格特质与内在品质。清代王夫之在《张子正蒙注·太和》中提及“情质”为“寒暑、润燥、男女之情质”,强调自然与人性中的本质属性。现代解释中,该词也用于描述人的情感与道德品质的结合,如“情投意合”中的情感共鸣与性格契合。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典文献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楚辞》及王夫之的哲学著作。
阿土古白猿公暴食伯气布什参加者忏仪车镜呈生丑贼生从妹打当面鼓代步大祲道牀道巾殿试锻柳端启峯峻風眩偾师干祈惶急护阖坚莹骄兵悍将搅撒夹纾敂关口画捞什子廉直灵籁漏眼伦脊马箠妙肖木球使者辟宫强权侵傍劝説渠挐日落西山伤克身起事以密成水蒸气丝枲私壻邃谷娑婆世界甜浄天下鼎沸庭燎听子徒附外朝吴市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