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蒲席。《周禮·春官·司幾筵》:“諸侯祭祀席,蒲筵繢純。”《儀禮·士冠禮》:“蒲筵二在南。” 鄭玄 注:“筵,席也。”
關于“蒲筵”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蒲筵”指用蒲草編織的席子,主要用于古代祭祀、宴會或禮儀場合的坐卧鋪設。該詞由“蒲”(香蒲草)和“筵”(竹席/草席)組合而成,特指材質與用途。
二、來源與用途
典籍記載
功能場景
主要用于莊重場合,如祭祀、冠禮等,兼具實用與禮儀性質,區别于普通竹席。
三、讀音與演變
四、現代釋義
現代語境中,“蒲筵”多用于描述古代禮儀場景,或作為文化意象出現在文學作品中,實際生活中已不常見。
《蒲筵》(pú yán)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用蒲草編織的席子。在古代,蒲筵通常用來鋪在地上作為坐席,用于宴會、聚會等場合。
《蒲筵》的部首是“艹”,總共有12個筆畫。
《蒲筵》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漢字,是由兩個漢字組合而成的。其中,“蒲”(pú)是指蒲草,而“筵”(yán)則表示編織的席子。在繁體字中,這個詞的寫法是「蒲筵」。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蒲筵的寫法多種多樣。例如,早期的金文中,蒲草的形狀用圖案表示,與現在的字形有所不同。另外,隨着時間的推移,蒲筵的字形也逐漸演變為現代所見的形态。
1. 在古代,宴會上常常用蒲筵鋪在地上供人們坐卧。
2. 她在家中鋪上了一張蒲筵,邀請朋友們來共同品嘗美食。
- 蒲草(pú cǎo):指蒲席所用的材料。
- 筵席(yán xí):指宴會上用于供人坐卧的席子。
蒲筵的近義詞包括:竹席、草席。
蒲筵的反義詞是沒有被編織的席子,如地闆、坐墊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