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鳥名。迦陵頻伽的省稱。此鳥鳴聲清脆悅耳。佛經謂常在極樂淨土。《舊唐書·憲宗紀下》:“ 訶陵國 遣使獻 僧祗 僮及五色鸚鵡、頻伽鳥并異香名寶。”《新唐書·南蠻傳下·诃陵》:“ 大曆 中, 訶陵 使者三至。 元和 八年,獻 僧祇 奴四、五色鸚鵡、頻伽鳥等。”亦省稱“ 頻伽 ”。 宋 楊萬裡 《寒食雨中呈陸務觀》詩之十一:“忽有仙禽發奇響,頻伽來自 普陀山 。” 清 曹寅 《白杜鵑漫賦》詩之一:“頻伽隊裡修長命,鸚鵡朝中感寄生。” 汪洋 《病中感事》:“倚仗狂吟天地窄, 白蓮峯 上聽頻伽。”
頻伽鳥是漢語佛經翻譯中特有的音譯複合詞,源自古印度神話,梵文轉寫為"kalaviṅka",全稱"迦陵頻伽"。該詞由"迦陵"(妙音)與"頻伽"(鳥)組合而成,特指佛經中具有人首鳥身特征的神禽。
從形義演變看,《佛學大辭典》記載其"形似鵲,羽色甚美,喙部呈赤色",在《阿彌陀經》等典籍中被描述為"晝夜六時出和雅音"的極樂淨土靈鳥。敦煌研究院藏唐代壁畫中,頻伽鳥多繪作手持樂器的伎樂天造型,印證了其作為"法音宣流"的宗教象征。
語言學家季羨林在《佛教十五題》中指出,該詞是梵漢合璧造詞法的典型例證,既保留梵語"kalaviṅka"的語音特征,又通過"鳥"字偏旁強化生物屬性,形成獨特的佛教漢語詞彙。現代《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義為"佛經中稱雪山上的神鳥",這一釋義承襲了唐代《一切經音義》的訓诂傳統。
頻伽鳥(又稱迦陵頻伽鳥)是佛教文化中的重要意象,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名稱與起源
二、形象與特征
三、佛教象征意義
四、曆史文獻記載
其他引申含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佛教經典中的具體譬喻或藝術形象,可參考《阿彌陀經》《正法念處經》等文獻。
暗泉才哲蟬蜍春岚蝶黛定性段橋飛肉沸洋洋鋒綫哥升節弓靶館陶園好望角黑質哼唷荒銀忽溜甲兵将錯就錯翦疆嬌慵積冷驚怪祭肉舊景潑皮空幽狂異樂餌糧秣理養落戶緑蛾門啓漂蓬斷梗憑單平脫搶風乾災遷職氣力日逐燒獻麝芬繩榘食口時苗手訣熟衍澍雨探鈎同懷頭颡脫榮王獻之蛙聲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閑局仙液瓊漿笑樂院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