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ent one's grievances] 向人訴說冤屈
亦作“訴寃”。1.訴說冤屈。《後漢書·黨锢傳·李膺》:“ 讓 訴寃於帝。詔 膺 入殿,禦親臨軒,詰以不先請便加誅辟之意。” 唐 劉長卿 《至饒州尋陶十七不在寄贈》詩:“去國空迴首,懷賢欲訴冤。” 宋 洪邁 《容齋四筆·祖宗親小事》:“ 陳州 民 張矩 ,殺裡中 王裕 家兩人。知州 田錫 未嘗慮問,又詣闕訴寃。” 清 薛福成 《庸盦筆記·史料一·裕靖節公殉難》:“ 陳若木 者,以字行, 宜興 人,習刑名,痛 裕公 之為 步雲 所賣也,乃代 裕公 夫人草訴寃之辭。”
(2).見“ 訴冤 ”。《後漢書·黨锢傳·李膺》:“ 讓 訴寃於帝。詔 膺 入殿,禦親臨軒,詰以不先請便加誅辟之意。” 唐 劉長卿 《至饒州尋陶十七不在寄贈》詩:“去國空迴首,懷賢欲訴冤。” 宋 洪邁 《容齋四筆·祖宗親小事》:“ 陳州 民 張矩 ,殺裡中 王裕 家兩人。知州 田錫 未嘗慮問,又詣闕訴寃。” 清 薛福成 《庸盦筆記·史料一·裕靖節公殉難》:“ 陳若木 者,以字行, 宜興 人,習刑名,痛 裕公 之為 步雲 所賣也,乃代 裕公 夫人草訴寃之辭。”
“訴冤”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向他人或官方申訴自己所受的冤屈。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若需更多例句或曆史典故,可參考《後漢書》《容齋四筆》等文獻。
《訴冤》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表達對不公正待遇、冤屈和冤情的不滿。它代表了人們追求正義和公平的心聲,表達對不公平對待的不滿和求善意解決問題的希望。
《訴冤》的拆分部首是“讠”和“冖”,其中“讠”為“言”的變體,表示言語相關的事物,而“冖”則為冠字帽的意思。它的總筆畫數為12,其中“言”的部分為7畫,“冠”部分為5畫。
《訴冤》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中國。作為一個重要的價值觀念,訴冤在古代就存在着,人們通過法庭或官方渠道來表達對冤屈的控訴。這個詞代表了人們追求正義和公平的心聲,反映了古代社會對待冤情和冤屈的關注。
《訴冤》的繁體字為「訴冤」。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訴冤》在古代的寫法可能是「訴冤」,字形稍有不同。但是,其基本意思和現代使用沒有太大的區别。
1. 他毫不猶豫地訴冤,要求公正的判決。
2. 冤案得以翻案,她終于訴冤得雪。
1. 訴訟:通過法律途徑解決争議或冤屈的過程。
2. 申冤:向相關人士訴說和表達對冤屈的不滿。
3. 冤枉:遭受到不公平待遇或誣告的情況。
1. 控訴:針對不公正待遇或冤屈向他人表達不滿。
2. 訟訴:指通過法律手段解決争議和冤屈。
寬恕:原諒他人的過錯,不再追究或追求正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