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ent one's grievances] 向人诉说冤屈
亦作“诉寃”。1.诉说冤屈。《后汉书·党锢传·李膺》:“ 让 诉寃於帝。詔 膺 入殿,御亲临轩,詰以不先请便加诛辟之意。” 唐 刘长卿 《至饶州寻陶十七不在寄赠》诗:“去国空迴首,怀贤欲诉冤。” 宋 洪迈 《容斋四笔·祖宗亲小事》:“ 陈州 民 张矩 ,杀里中 王裕 家两人。知州 田锡 未尝虑问,又诣闕诉寃。”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史料一·裕靖节公殉难》:“ 陈若木 者,以字行, 宜兴 人,习刑名,痛 裕公 之为 步云 所卖也,乃代 裕公 夫人草诉寃之辞。”
(2).见“ 诉冤 ”。《后汉书·党锢传·李膺》:“ 让 诉寃於帝。詔 膺 入殿,御亲临轩,詰以不先请便加诛辟之意。” 唐 刘长卿 《至饶州寻陶十七不在寄赠》诗:“去国空迴首,怀贤欲诉冤。” 宋 洪迈 《容斋四笔·祖宗亲小事》:“ 陈州 民 张矩 ,杀里中 王裕 家两人。知州 田锡 未尝虑问,又诣闕诉寃。”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史料一·裕靖节公殉难》:“ 陈若木 者,以字行, 宜兴 人,习刑名,痛 裕公 之为 步云 所卖也,乃代 裕公 夫人草诉寃之辞。”
"诉冤"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明确法律及情感指向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包含以下两个维度:
一、法律程序层面 指通过司法途径对不公正判决提出申诉的行为。该用法可追溯至《唐律疏议》"告诉冤枉"的司法程序,特指当事人认为判决不公时,依律向更高司法机关提请复审的法定权利(参考《中华法学大辞典》刑事卷,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年版)。
二、情感表达层面 作为动宾结构词汇,"诉"指系统陈述,"冤"指遭受的不白之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将其定义为"向他人详细陈述自己遭受的冤屈",强调通过语言表达寻求情感共鸣与社会支持的双重诉求(参考《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年版)。
该词在语用实践中存在双重特征:既要求陈述者提供具体事实依据(如《洗冤集录》记载的实证式鸣冤),又包含"声泪俱下"等情感外显的修辞特征,这种理性与感性并存的表达方式,使其成为汉语冤屈表达体系中的典型范式(参考《汉语情感表达词典》,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
“诉冤”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向他人或官方申诉自己所受的冤屈。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若需更多例句或历史典故,可参考《后汉书》《容斋四笔》等文献。
悲咤辩尝逼视玻璃纤维浡乱缠束虫胶喘喙触目如故纯丽淙琤翠珰村俚黛色单议二盖芬茀扶与汉剑花甜蜜嘴兼毫笺毫踦犊激清酒疯子剌步来仪所莲米了账茅菅梅妻乃郎南无阿弥陀佛难为片言一字批凿锵訇切痛戚家清脆顷心旗手热芭桑根少吏神女庙熟间私箧棠朹子讨伐填食题纸同位徒师万幸威施伟议婑媠霞浆贤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