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ent one's grievances] 向人诉说冤屈
亦作“诉寃”。1.诉说冤屈。《后汉书·党锢传·李膺》:“ 让 诉寃於帝。詔 膺 入殿,御亲临轩,詰以不先请便加诛辟之意。” 唐 刘长卿 《至饶州寻陶十七不在寄赠》诗:“去国空迴首,怀贤欲诉冤。” 宋 洪迈 《容斋四笔·祖宗亲小事》:“ 陈州 民 张矩 ,杀里中 王裕 家两人。知州 田锡 未尝虑问,又诣闕诉寃。”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史料一·裕靖节公殉难》:“ 陈若木 者,以字行, 宜兴 人,习刑名,痛 裕公 之为 步云 所卖也,乃代 裕公 夫人草诉寃之辞。”
(2).见“ 诉冤 ”。《后汉书·党锢传·李膺》:“ 让 诉寃於帝。詔 膺 入殿,御亲临轩,詰以不先请便加诛辟之意。” 唐 刘长卿 《至饶州寻陶十七不在寄赠》诗:“去国空迴首,怀贤欲诉冤。” 宋 洪迈 《容斋四笔·祖宗亲小事》:“ 陈州 民 张矩 ,杀里中 王裕 家两人。知州 田锡 未尝虑问,又诣闕诉寃。”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史料一·裕靖节公殉难》:“ 陈若木 者,以字行, 宜兴 人,习刑名,痛 裕公 之为 步云 所卖也,乃代 裕公 夫人草诉寃之辞。”
“诉冤”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向他人或官方申诉自己所受的冤屈。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若需更多例句或历史典故,可参考《后汉书》《容斋四笔》等文献。
《诉冤》是一个汉语词汇,意为表达对不公正待遇、冤屈和冤情的不满。它代表了人们追求正义和公平的心声,表达对不公平对待的不满和求善意解决问题的希望。
《诉冤》的拆分部首是“讠”和“冖”,其中“讠”为“言”的变体,表示言语相关的事物,而“冖”则为冠字帽的意思。它的总笔画数为12,其中“言”的部分为7画,“冠”部分为5画。
《诉冤》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中国。作为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念,诉冤在古代就存在着,人们通过法庭或官方渠道来表达对冤屈的控诉。这个词代表了人们追求正义和公平的心声,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待冤情和冤屈的关注。
《诉冤》的繁体字为「訴冤」。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诉冤》在古代的写法可能是「訴冤」,字形稍有不同。但是,其基本意思和现代使用没有太大的区别。
1. 他毫不犹豫地诉冤,要求公正的判决。
2. 冤案得以翻案,她终于诉冤得雪。
1. 诉讼: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争议或冤屈的过程。
2. 申冤:向相关人士诉说和表达对冤屈的不满。
3. 冤枉:遭受到不公平待遇或诬告的情况。
1. 控诉:针对不公正待遇或冤屈向他人表达不满。
2. 讼诉:指通过法律手段解决争议和冤屈。
宽恕:原谅他人的过错,不再追究或追求正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