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負責頒行法令。 南朝 宋 謝莊 《宋明堂歌·歌黃帝》:“履建宅中寓,司繩禦四方。裁化偏寒燠,布政周炎涼。”
(2).主持糾察的官員。 明 何景明 《何子·用直》:“故直節之士,邦之司繩而國之強禦也。故司繩不得職,則邪枉行矣。”
“司繩”是一個具有曆史色彩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二、詞源與象征意義
三、應用場景
多用于古籍或曆史文獻,如謝莊詩句描述黃帝以法令治理四方,體現其政治職能;何景明則強調監察官員對國家治理的重要性。
該詞兼具“立法執行”與“監察管理”雙重内涵,常見于描述古代官職或權力體系,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在文史研究領域。
《司繩》(sī shéng)是一個漢字詞語,有着特定的含義和用法。
《司繩》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司”為右手部首,“繩”為組織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11劃。
《司繩》這個詞源于古代中國的法律制度。在古代,繩子是用來束縛罪犯、囚禁等的工具,司繩則是指執行者、負責捆綁和處理罪犯的人。
在繁體字中,司繩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司繩的寫法與現代相似,沒有明顯差異。
1. 法庭上,他是一位正直的司繩,嚴格執行法律。
2. 古代的司繩有着重要的執行職責,确保社會秩序的維持。
司繩可以和其他詞語組合成詞組,例如:
1. 司繩者:指執行司繩職責的人。
2. 司繩權:指司繩的執行權力或職責。
3. 司繩之任:指執法者的職責和責任。
與司繩意義相近的詞彙有:
1. 律師:職責是為客戶提供法律建議和代表。
2. 法官:負責裁決案件和執行法律。
3. 執法人員:負責執法和維護社會秩序的人。
與司繩意義相反的詞彙有:
1. 罪犯:違反法律并被判罪的人。
2. 逃犯:逃離法律制裁的犯罪嫌疑人。
3. 犯罪:違反法律規定的行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