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谓月亮的有光部分为明,无光部分为魄。朔后月明渐增,月魄渐减,故谓之死魄。反之,望后月明渐减,月魄渐生,即谓之生魄。《逸周书·世俘》:“越若来,二月既死魄。” 孔晁 注:“朔后为死魄。”《书·武成》:“惟一月壬辰,旁死魄。” 孔 传:“旁,近也。月二日,近死魄。”《汉书·律历志下》引作“旁死霸”, 颜师古 注:“ 孟康 曰:‘月二日以往,月生魄死,故言死魄。魄,月质也。’霸,古魄字同。”近人 王国维 以为 孔 传、 孟 说谬不足据。参阅《观堂集林·生霸死霸考》。
关于“死魄”的词义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死魄”是中国古代对月亮周期性变化的一种描述。古人将月亮发光的部分称为“明”,无光的部分称为“魄”。当朔日(农历初一)之后,月亮明亮部分逐渐增加,无光部分(魄)逐渐减少,这一过程称为“死魄”;相反,望日(农历十五)之后,明亮部分逐渐减少,魄的部分重新生成,称为“生魄”。
二、文献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逸周书·世俘》中的记载:“越若来,二月既死魄。”东汉学者孔晁注解为“朔后为死魄”,即朔日之后魄逐渐消亡。《尚书·武成》亦有“旁死魄”的描述,指农历初二月亮形态(此时魄已临近消亡)。
三、演变与争议
四、延伸理解
“魄”在古汉语中亦指依附人体的精神(如“魂魄”),但“死魄”一词专用于天文概念,与灵魂无关。
以上内容综合了古籍注疏及现代考据,反映了古代天文观与语言演变的关联性。
《死魄》是一个汉字词汇,由两个文字组成。
拆分部首和笔画:
1. 死:人字旁(亻)+ 口字旁(口),共6画。
2. 魄:鬼字旁(鬼)+ 白字旁(白),共14画。
来源:
《死魄》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德充符》中,意为“亡魂”或“死后的灵魂”。在这里,“死”表示亡故,“魄”表示灵魂。
繁体:
《死魄》的繁体字是「死魄」。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代汉字对于字形有多种变体,古时候的写法不拘泥于现代字形。关于《死魄》在古代的写法,没有明确的资料记载。
例句:
1. 他感到周围弥漫着一股阴冷,仿佛死魄在四处游荡。
2. 那个恐怖的故事让他毛骨悚然,不禁想起幽灵和死魄。
组词:
1. 生魄:指活着的人的精神或气魄。
2. 魄散:指灵魂离开或消散。
3. 鬼魄:指鬼神的魂魄。
近义词:
1. 亡魂:指死后的灵魂。
2. 幽灵:指死后幽游的灵魂。
反义词:
1. 有生之年:指在人还活着的时候。
2. 双全之身:指人完好地活着。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