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pick and choose]∶挑挑揀揀,嫌這嫌那
(2) [fastidious]∶愛挑剔的
很難以讨好的挑三揀四的女主人
謂挑挑揀揀,嫌這嫌那。 徐特立 《讓革命的紅旗世代相傳》:“他們一旦了解了過去的痛苦,就會懂得今天我們對工作挑三揀四是多麼不對!” 周立波 《蓋滿爹》:“學堂裡買菜,愛挑三揀四,價錢又壓得太低。” 金近 《穿花裙的狼》:“你這孩子,沒有你弟弟乖,挑三檢四的。” 孔厥 袁靜 《新兒女英雄傳》第四回:“我為你黑間白日的操心,好容易找下這麼個媳婦,你還挑三嫌四的。”
“挑三揀四”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指在挑選事物或對待工作時過分挑剔、反複嫌惡,常帶有貶義色彩。例如“對工作挑三揀四”“不要對禮物挑三揀四”等。
該成語出自徐特立的文章《讓革命的紅旗世代相傳》,原文為:“他們一旦了解了過去的痛苦,就會懂得今天我們對工作挑三揀四是多麼不對!”。
以上信息綜合了詞典釋義、例句及語境用法,如需更完整内容可參考相關權威詞典。
《挑三揀四》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挑選得過于挑剔,對事物挑剔地選取,不肯隨便接受。
《挑三揀四》的拆分部首是手部首和戶部首,部首拼音分别是“扌”和“戶”,共同構成了成語的意義。
拆分後的部首中,手部首在現代漢字中的形狀是扌,戶部首在現代漢字中的形狀是戶。它們分别是成語當中兩個漢字的組成部分。
《挑三揀四》最初出現在《莊子·天運篇》中,是莊子的一篇哲學散文。其中,挑三揀四是作者通過一個寓言故事來反映人們挑剔的心理和行為。
《挑三揀四》的繁體字是「挑三揀四」,部分地區或個人仍然使用繁體字書寫。
在古時候,挑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其中,“扌”部在古時候寫成「攴」,意為手、抓取的手勢;“戶”部在古時候寫成「戶」,意為門、屋子的形狀。
1. 他挑三揀四,常常久久不做決定。
2. 她對衣服的要求太高了,總是挑三揀四。
3. 别對每件事都挑三揀四,有時候隨性一點也很好。
1. 揀擇:挑選、選擇。
2. 拆東牆補西牆:形容應付事務或解決問題時,臨時性的應對措施。
吹毛求疵、挑剔、挑剔不足、過于講究。
放任、隨便、草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