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置在路上的陷坑。比喻害人的圈套。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一·公文介論樂府》:“乃藝林之根蟊,學人之路阱矣。”
“路阱”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1. 拼音與基本解釋
發音為lù jǐng(部分網頁注音為“lù zhēng”,但根據權威字典如漢典和查字典,正确讀音應為jǐng)。
2. 出處與經典引用
該詞最早見于清代王士禛的《池北偶談·談藝一·公文介論樂府》,文中批評某些作品“乃藝林之根蟊,學人之路阱矣”,意指這類内容對學者而言如同陷阱,需警惕。
3. 使用場景
4. 相關字義補充
5. 注意事項
需注意“路阱”與現代漢語常用詞“陷阱”的差異:前者更強調“路徑上的圈套”,後者泛指廣義的謀害手段。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路阱,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由“路”和“阱”兩個字組成。
根據《康熙字典》,“路”的部首是“足”,“阱”的部首是“阝”,“路”共有12畫,“阱”共有8畫。
“路阱”主要有兩種解釋。一種是指道路上的陷阱或陷入其中的困境;另一種是指陷害他人或被别人陷害的陷阱。
“路阱”的繁體寫法為「路阱」。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如果采用古時候的寫法,“路阱”可以寫作「路阱」。
1. 警察在路上設下了路阱,以便抓住違法行為者。
2. 她一步步走進了愛情的路阱,後悔莫及。
由于“路阱”是一個詞語,因此在常見的語境中一般不會單獨出現在其他詞彙中。
類似義的詞語包括:陷阱、圈套、誤導、陷井。
與“路阱”相反的詞語包括:安全、順利、平坦、正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