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赋的才能。 唐 韩愈 《荐士》诗:“有穷者 孟郊 ,受材实雄驁。” 宋 苏轼 《辞免起居舍人第一状》:“臣受材浅薄,临事迂疎。”
“受材”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
天赋的才能
这是最常见且权威性较高的释义,源自唐代韩愈、宋代苏轼等文人的作品。例如:
人才被重视与培养(较少见)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其解释为成语,指“人才得到善待和培养”,但此用法在古代文献中缺乏直接例证,可能为现代引申义。
使用建议:在解读古文时,优先采用“天赋才能”的释义;若涉及现代引申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受材》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一个人或事物的素质或能力有很强的潜力,只是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它可以形容一个人在某个领域具有优秀的特质,但在实际运用中还没有发挥出来。
《受材》这个词的两个字都是形声字,其中,“受”字的部首是“又”,总共包含了5个笔画;而“材”字的部首是“木”,总共包含了8个笔画。
《受材》可以追溯到《左传·宣公十四年》:“将叔纯反,为楚受亡而归于莘,今胥盂乎受材乎?” 在现代汉语中,《受材》多用于形容人的才智未得到应有的培养和发挥。
在繁体字中,《受材》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没有任何区别。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经历了多次的演变。根据《说文解字》,《受》字的古代写法包括“采”、“攸”等;而《材》字在古代写法则包括“木”、“才”等。
他年幼时展现出的艺术天赋令人惊叹,可惜一直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培养,使他始终未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受材之才。
组词:受教、受益、材料、材质。
近义词:天才、潜能、潜质。
反义词:庸才、呆笨、无能。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