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黈纩的意思、黈纩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黈纩的解释

黄绵所制的小球。悬于冠冕之上,垂两耳旁,以示不欲妄听是非。《淮南子·主术训》:“故古之王者,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黈纊塞耳所以掩聪,天子外屏所以自障。”《文选·张衡<东京赋>》:“夫君人者,黈纊塞耳,车中不内顾。” 薛综 注:“黈纊,言以黄绵大如丸,悬冠两边,当耳,不欲妄闻不急之言也。” 唐 薛能 《昇平词》之八:“端拱乾坤内,何言黈纊垂。” 宋 苏轼 《上初即位论治道(代吕申公)·刑政》:“人主前旒蔽明,黈纊塞耳。耳目所及,尚不敢尽,而况察人於耳目之外乎。”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黈纩”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1. 字义解析

    • 黈(tǒu):本义为黄色,引申为与帝王相关的事物。在“黈纩”中,它特指帝王冕冠上悬挂的黄色丝绵。
    • 纩(kuàng):指新丝绵,古代常用于礼仪装饰。
  2. 词义与用途
    “黈纩”指古代帝王冠冕两侧悬挂的黄色丝绵小球,用于象征“塞聪”(阻塞听觉),提醒帝王不偏听谗言。这一设计出自《汉书·礼乐志》,是礼仪制度中“垂旒蔽明,黈纩塞聪”的组成部分。

  3. 文化象征
    它体现了古代帝王需保持明察秋毫、不轻信流言的治国理念,通过视觉化的装饰强调君主应专注大局,避免被琐事干扰。

  4. 文献例证
    如《长笛赋》中提到“六器者,犹以二皇圣哲黈益”,这里的“黈”引申为增益,但“黈纩”更侧重其原始礼仪功能。

总结来看,“黈纩”是古代礼制中兼具实用与象征意义的装饰物,反映了传统政治文化对君主德行的要求。

网络扩展解释二

黈纩: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

黈纩(tóng fāng)是一个古代汉字词语,意为“一种纺织布匹的用具”。该字由黈(tóng)和纩(fāng)两个字组成。

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

《黈纩》一词最早见于《说文解字》,是金文体的汉字。在古代汉字书写中,黈和纩都是独立的字,后来演变成了一个合体字。

繁体字“黈纩”在字形上变化不大,只是筆劃的書寫順序可能有所調整。黈纩在繁體字中仍然保留著其古代的形态。

例句

1. 她勤于使用黈纩制作纺织品。

2. 在古代,黈纩是重要的手工艺品。

组词

黈纩制品、黈纩工艺、黈纩手工

近义词

黈织、织布、纺织品

反义词

非黈纩、不纺织

别人正在浏览...

备具残羹剩饭充积畜仁锉刀倒买倒卖电视雕剿掉鞅地灵滴羞都苏端布鹅存礼废防猜蜚凶流尸封熊公安派顾计孤军作战骇胆豪女洪圣猴狲画思奖惩浇愁佳气鹡鸰原积懑进拔金麸金龙蠲烝跼身马刀买放蛮酋年会泼毛神蒲月钤记气急败丧轻棹人事关系荣谢耎脆膳房山钟尸体属词死不回头四才三实榫眼调唆铁磁体铁闷子车亭灶顽宂五虑泄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