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wawa(sound of crying)]∶如老鴉叫聲、小孩兒哭聲、叫喊聲等
(2) [sweet words]∶形容花言巧語
利舌哇哇
(1).善言貌。 漢 揚雄 《太玄·飾》:“利舌哇哇,商人之貞。”
(2).形容小兒學語貌。 宋 蘇洵 《張益州畫像記》:“有童哇哇,亦既能言。”
(3).象聲詞。哭、笑聲。 北周 衛元嵩 《元包經·少陰》:“男反其室,女歸其家。言唯唯,笑哇哇。”《老殘遊記》第二回:“那個孩子隻是哇哇的哭,并不説話。”
(4).象聲詞。吵嚷聲。 毛6*澤6*東 《************的偉大勝利和今後的任務》:“多收一些農業稅,有些人就哇哇叫。”
(5).象聲詞。鳥鳴聲。《當代》1981年第1期:“湖底蘆葦茂密,其間不時射出一隻野禽在空中哇哇鳴叫兩聲。”
娃娃。 元 李行道 《灰闌記》第二折:“那員外也請小的每吃滿月酒,看見倒生的一個好哇哇。” 元 無名氏 《抱妝盒》第二折:“别人家的哇哇,料在 金水橋 河下便了。”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哇哇漢語 快速查詢。
“哇哇”的漢語詞典釋義詳解
“哇哇”是一個典型的疊音拟聲詞,在漢語中主要用于模拟特定聲音,具有以下核心含義與用法:
例如:“嬰兒出生後哇哇大哭。”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332頁。
例如:“烏鴉在樹上哇哇地叫。”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第6卷第130頁。
例如:“消息一出,衆人哇哇議論不休。”
來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第1350頁。
例如:“兩人在街上哇哇吵了起來。”(常見于北方方言)
來源:《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第4卷第5212頁。
在文學作品中,“哇哇”常通過聲音複現強化場景感染力:
“他疼得哇哇直叫,滿地打滾。”(魯迅《藥》)
此類用法凸顯了漢語拟聲詞的形象化表達功能。
“哇哇”屬于AA式疊音結構,通過音節重複達成以下效果:
權威參考文獻(無有效線上鍊接時标注紙質來源):
“哇哇”是一個多義拟聲詞,其含義需結合語境具體分析,主要用法可歸納為以下四類:
象聲詞核心用法
古籍特殊含義
現代網絡引申義 部分網絡語境中可表達驚訝(類似“哇塞”),但該用法多見于非正式交流,權威詞典暫未收錄
構詞特征 作為疊字詞,“哇”本義與聲音相關,《說文解字》釋為“谄聲”,原指靡靡之音,疊用後強化聲音特質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文學作品中多取傳統象聲用法,網絡交流需注意語義變遷。
保彊陂堨備豫賓婚赑怒缽授不和禅祖蚩笑稠糊籌量春色撩人村雞蕩廢當真假打釺大菽答允泛稱廢書而歎費心分號肐膝乖氣詭詩滑緍環鎖畫土分貢徽美景界緊迫機廷俊上俊悟看莊魁頭嗹馬了望哨流瀾耧犁門把米囊偶而僻放皮絲戗水齊盟圈缋神經纖維十三環金帶市中心狩地隨從讨閲托缽駝毛委捐紋身仙要小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