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緊貼膚體。 南唐 馮延巳 《抛球樂》詞:“波搖梅蕊當心白,風入羅衣貼體寒。” 宋 歐陽修 《少年遊》詞:“寒輕貼體風頭冷,忍抛棄、向秋光。”《古今小說·蔣興哥重會珍珠衫》:“卻説 陳大郎 有了這珍珠衫兒,每日貼體穿着,便夜間脫下,也放在被窩中睡,寸步不離。”
(2).猶貼心。《禅真逸史》第七回:“這些念佛的女衆……你我互相告訴,有説媳婦不孝的,有講兒子不肖的;這個恨夫主不貼體,那個怨家道甚艱難。”《禅真後史》第十一回:“ 郁氏 道:‘……我死後,相公孤幃寂寞,獨枕凄涼,縱有使女們承值,終非貼體。’”
(3).方言。合身。《說嶽全傳》第三五回:“那 施全 在旁,看他穿上一副就身貼體的黃金甲,橫勒絲蠻帶,翻身跳上了渾紅馬。”
貼體(tiē tǐ)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形容衣物合身舒適
指衣物裁剪得當,與身體輪廓自然貼合,穿着時無緊繃或松垮感,強調舒適性與美觀性的統一。
例:這件旗袍剪裁精良,十分貼體,勾勒出優雅的曲線。
來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ISBN 978-7-80200-561-4),商務印書館。
古漢語中表示“體貼、關懷”
在文言用法中,“貼體”可通“體貼”,意為設身處地為他人着想,給予細緻關懷。
例:明·淩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一:“滿生是個少年心性,貼體溫存,無不周到。”
來源:漢典網《康熙字典》掃描版(www.zdic.net),引《字彙·身部》:“貼,安也。與體貼之貼通。”
語義演變說明:
現代漢語中,“貼體”主要用于描述衣物合身(如“貼體面料”“穿着貼體”),其“關懷”義項已逐漸被“體貼”替代。這一用法演變反映了語言對社會生活需求的適應。
來源:李行健主編《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7版(2023年),語文出版社,第1295頁。
“貼體”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有所差異,主要包含以下三種解釋:
指衣物或物品緊貼皮膚或身體表面,強調物理上的貼合感。例如:
比喻情感或行為上的親近、關懷,與“貼心”同義。例如:
部分地區(如吳語)用“貼體”形容衣物尺寸合適、穿着舒適。例如:
如需進一步了解方言用法或文學例證,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艾褐暗點頭白駒過郄報信不可終日不露形色不日不月晡夕哺糟啜漓揣切闖竊觸緒骴骨促柱貸券纛遫倒偃電鸷短長亭堆積如山芳蕤燔炮鈎剪谷戰還值橫逆闳襟灰身滅智灰燧渾屯火道禍亂甲匠驕躁羁雌節使枅栌看官列真淩窘聾丞孟公孟姥弭檝飄萍千載一逢期分卭卭奇峭缺筆桡意掃腦兒尚方舃上停行首十字街口淑嘉碎折裙鐵絲箭違法烏鲗憲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