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讨擒 ”。讨伐、擒獲。 三國 魏 曹操 《讓縣自明本志令》:“後孤讨禽其四将,獲其人衆,遂使 術 窮亡解沮,發病而死。”《魏書·盧玄傳》:“ 天興 中讨禽之,事在帝紀。”《魏書·呂羅漢傳》:“詔 羅漢 率騎一千讨擒之。”《隋書·藝術傳·耿詢》:“柱國 王世積 讨擒之,罪當誅。”
“讨禽”是古代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軍事術語,其核心含義為“征讨擒獲”,常見于曆史文獻及兵法類典籍。根據《漢語大詞典》《辭源》等權威辭書解釋,可從以下四方面解析:
一、詞源構成
該詞屬動賓結構,“讨”指武力征伐(《說文解字》釋“讨”為“治也”),而“禽”為“擒”的通假字,表示捕獲。二字組合形成征戰中擒獲敵首的特定動作,如《三國志·魏書》載“率軍讨禽叛将”即屬典型用例。
二、釋義分層
三、曆史文獻應用
該詞集中出現于宋元以前的史書,如《後漢書·耿弇傳》“弇讨禽張步”記錄東漢平叛戰役,體現其作為軍事勝利的标志性動作。明清時期逐漸被“讨擒”替代,反映漢語用字規範化進程。
四、現代應用範疇
當代主要見于古籍研究及曆史小說,如錢鐘書《管錐編》考證古代戰争術語時曾引述此詞,強調其作為特定曆史語境的軍事行為指稱。
“讨禽”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tǎo qín,其核心含義為讨伐并擒獲。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讨禽”由“讨”(讨伐)和“禽”(通“擒”,擒獲)組成,指通過武力征讨并捕獲敵人或目标。該詞常見于古代文獻,多用于軍事或政治語境。
異體寫法
該詞也寫作“讨擒”,兩者含義相同,如《魏書·呂羅漢傳》中記載:“诏羅漢率騎一千讨擒之。”。
曹操《讓縣自明本志令》
文中提到:“後孤讨禽其四将,獲其人衆,遂使術窮亡解沮,發病而死。”此處“讨禽”指曹操征讨并擒獲袁術的将領。
《魏書》記載
如《魏書·盧玄傳》載:“天興中讨禽之,事在帝紀。”描述了對叛亂者的讨伐與擒獲。
“讨禽”是古代軍事術語,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查閱更多文獻例證,可參考《三國志》《魏書》等史書。
幫套邊塵朝軌稱便赤腳漢吃青錯意淡悠悠稻稼墊沒點手雕斫東風壓倒西風黩敬藩房販貼革任好戰黑障障後嗣毀宅耠子交攻攪離嫁子潔白劫後灰屆滿借字井稅金光及身寄形靈匮馬鈴沒幹淨甿隸磨駝惱燥平貸奇鸧情分鼩鼱軟揣神使鬼差石腸爽實睡伏俗氛鐵嶺通經通視銅磚推翻王阙遐沖鄉翁賢節閑冶嶰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