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抟飯的意思、抟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抟飯的解釋

(1).捏飯成團。《禮記·曲禮上》:“毋摶飯。” 孔穎達 疏:“共器若取飯作團,則易得多,是欲争飽,非謙也。” 宋 費衮 《梁溪漫志·作賦贖罪》:“ 滕公 即口占其辭曰:‘摶飯引來,猶掉續貂之尾;索綯牽去,難回顧兔之頭。’”

(2).指團成的飯。《呂氏春秋·慎大》:“ 趙襄子 攻 翟 ,勝老人中人,使使者來謁之, 襄子 方食摶飯。”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抟飯"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詞彙,其含義與現代漢語的常見用法有所不同,主要與古代的飲食禮儀和生活方式相關。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及古籍文獻的詳細解釋:

一、字面釋義

"抟"(tuán)意為用手将東西揉捏成團狀。"飯"指煮熟的谷物(主要是米飯)。因此"抟飯"字面指用手将米飯捏聚成團的動作或食物形态。例如:

《說文解字》釋"抟":"圜也",強調其"揉物使圓"的核心含義 。

二、文化背景與禮儀内涵

在古代分餐制背景下,"抟飯"是重要的飲食禮儀:

  1. 食用方式:先秦時期用餐無餐具,直接用手取食。《禮記·曲禮上》載:"共飯不澤手",鄭玄注:"為汗手不潔也",說明捏飯前需淨手以示禮節 。
  2. 社交功能:捏飯成團便于分享,體現"分甘共苦"之意。《周禮》提及"抟黍"(捏黃米飯)用于祭祀宴飨,象征集體共享 。

三、演變與消亡

隨着筷箸普及(約漢代以後),手抓食逐漸被取代,"抟飯"一詞淡出日常。唐代《藝文類聚》仍收錄相關記載,但宋元後基本成為曆史詞彙 。

四、現代意義

今僅存于方言殘留或學術研究,如福建部分地區稱捏飯團為"抟糍",但已非通用語。語言學著作(如《漢語大詞典》)将其列為"古代飲食行為"的曆史詞條 。


主要參考文獻: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點校本)
  2. 《禮記·曲禮上》(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經注疏》)
  3. 孫诒讓《周禮正義》(中華書局)
  4. 歐陽詢《藝文類聚》(上海古籍出版社)
  5.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抟飯”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一、基本含義

“抟飯”讀作tuán fàn,字面意思為用手将飯捏成團,或指團成的飯。這一動作源于古人用餐時攪拌飯菜以混合均勻的習慣。

二、詳細解釋

  1. 捏飯成團
    古代禮儀中,這種行為被視為不謙遜的表現。《禮記·曲禮上》提到“毋抟飯”,孔穎達解釋為:若多人共食時捏飯成團,容易多取食物,顯得貪飽争食,違背禮節。

  2. 團成的飯
    亦指已捏成團的飯食。例如《呂氏春秋》記載,趙襄子打仗獲勝後接見使者時,正在吃抟飯。

三、文化背景與使用場景

四、相關拓展

“抟”字本身有“用手揉捏”或“盤旋”之意(如《莊子·逍遙遊》中“抟扶搖而上”),但“抟飯”特指與飲食相關的動作。

如需進一步了解文獻原文或完整釋義,可參考《禮記》《呂氏春秋》等古籍或權威詞典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暗室屋漏安娴百典薄薄保健站憊竭徧周鬓鬣薄宦不臧踩高竿參辟朝使床頭金盡辵辵刺殺旦丹楓風律憤愠棡鼓部膏脈瑰邁果凍鼓排咳兒旱芹宏綽花花碌碌嚾噪谫愚謹慎小心禁抑技士饑枵決臆菌蠢局勢口分田寬謹陋儒冒黩墨場剽賣清眼鬼碁枰乞降森緑慎始射生手賒賬讨亂萬口一詞翔走鮮水小海唱骁騰蝦什螞下作席不暇暖戲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