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臧的意思、不臧的詳細解釋
不臧的解釋
(1).不善,不良。《詩·邶風·雄雉》:“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南朝 梁 任昉 《齊竟陵文宣王行狀》:“他人之善,若己有之;民之不臧,公實貽恥。” 明 無名氏 《四賢記·遷擢》:“間有一二不臧者,已經明斥其非,使令改過遷善。”
(2).猶不吉。《魏書·姚苌傳》:“王者無戲言,此将不臧之徵也。”《北史·僭僞附庸傳·赫連定》:“俄而羣狐百數,鳴於其側, 定 命射之,無所獲。惡之曰:‘所見亦大不臧,咄咄天道,復何言哉!’”
詞語分解
- 不的解釋 不 ù 副詞。 用在動詞、形容詞和其它詞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詞或名詞性語素前面,構成形容詞: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謙)。不刊(無須修改,不可磨滅)。不學無術。不速之客。 單用
- 臧的解釋 臧 ā 善,好:臧否(?)(褒貶,評論,說好說壞)。 古代對奴仆的賤稱:臧獲。 古同“贓”,贓物。 姓。 臧 à 古同“藏”,儲放東西的地方。 古同“髒”,身體的内部器官。 臧 á 古同“藏”,收
網絡擴展解釋
“不臧”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不臧(拼音:bù zāng)指“不善、不良”,常用于形容品行不端、言行不正,或表示不吉利的征兆。
二、詳細解釋
-
品行與言行層面
形容人不正直、不道德,如《詩經·邶風·雄雉》中“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強調不嫉妒、不貪求即為善行,反之則為“不臧”。
南朝任昉在《齊竟陵文宣王行狀》中亦用“民之不臧,公實贻恥”,表達對民衆不良行為的批評。
-
征兆與結果層面
可指不吉利的預兆,如《魏書·姚苌傳》記載“王者無戲言,此将不臧之徵也”,将君王失言視為不祥之兆。
三、古籍與文學引用
- 《詩經·小雅·小旻》:“謀臧不從,不臧覆用”(好的計謀不被采納,壞的反而被采用)。
- 張衡《東京賦》:“規摹逾溢,不度不臧”(規劃超過限度,既不合法度也不良善)。
- 明代《四賢記》提到“間有一二不臧者”,指少數行為不端之人。
四、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不臧”多用于書面或學術讨論,如批評公共事務中的失職行為:“人謀不臧”(人為謀劃不善)。
“不臧”核心含義為“不善”,既可指道德瑕疵,也可指結果不吉。其用法在古籍中豐富,現代則偏向文雅表達。如需更多例證,可參考《漢典》或《查字典》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不臧(bù zāng)是一個中文詞彙,下面給出其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及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拆分部首和筆畫:
不臧(bù zāng)是一個由“一刀”(刂)和“艮”(艮)組成的漢字,它的總筆畫數為15。
來源:
不臧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文獻,在曆史上曾有一種名為“臧法”的制度。臧法是為了杜絕長官以職權為自己謀取私利的行為而設立的。所以不臧可以理解為“不奸邪、不貪污”的意思。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裡的“不”字寫作“不”,“臧”字寫作“贓”。在繁體字中,不臧被寫作“不贓”。
例句:
他以正直為品德準則,向來不臧。
他守法奉公,堅決不臧************。
組詞:
不屈不臧、不臧之徒、不臧行為
近義詞:
廉潔、清廉、正直
反義詞:
貪污、貪婪、奸邪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