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固定的俸祿。《晉書·簡文帝紀》:“往事故之後,百度未充,羣僚常俸,并皆寡約,蓋隨時之義也。”
常俸是漢語中的複合詞,指古代官員按固定标準領取的常規俸祿,區别于臨時賞賜或額外津貼。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釋義與結構
“常”指固定、常規,“俸”指官吏的薪給。合稱表示官員按制度定期領取的基礎薪俸。例如《漢語大詞典》明确釋義為“固定的俸祿”。
曆史制度背景
在曆代官制中,“常俸”是官員收入的主體部分。如宋代《職官志》記載官員按品級領取月俸,包含錢、糧等實物。清代則區分“正俸”(常俸)與“恩俸”(額外賞賜),凸顯其穩定性。
與相關概念的區分
語用與文獻例證
該詞多用于典章文獻,如《清史稿·食貨志》載:“文武官常俸,滿、漢一等公歲支銀七百兩”,體現其制度性含義。現代漢語中因官制變革,該詞已轉為曆史用語。
來源說明(依據權威辭書及曆史文獻,無有效鍊接時僅标注出處):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第7卷,第142頁。
《宋史·職官志十一》,中華書局點校本。
《清史稿·職官志》《清會典事例》,中華書局影印本。
《清史稿·食貨志六》,中華書局點校本。
“常俸”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該詞最早見于《晉書·簡文帝紀》,原文提到:“往事故之後,百度未充,羣僚常俸,并皆寡約,蓋隨時之義也。” 這裡指國家經曆動亂後,官員的固定俸祿被削減,以適應時局。
古代官員俸祿制度中,“常俸”與臨時賞賜或額外津貼不同,屬于基礎性收入。其數額可能因朝代、官職或財政狀況調整,例如《晉書》中提到的“寡約”(減少)即為一例。
總結來看,“常俸”是古代官員制度中的重要概念,強調俸祿的穩定性,其具體實施反映了不同時期的經濟與政治背景。如需更多用例,可參考《晉書》等曆史文獻。
阿谀奉承白扯棒棒雞犇逸敝腸避弄才貌兩全參并谄辭棎子車宮車飾犓豢雌搭誕載大西北頂層東女放溢肥腯風珮風言醋語圭瓒孤軍嗥嘶和適溷擾火罐沍陰較辂齎捧積刑句管擂鼙冷靜練功十八法良宵美景良醞脈動昧犯銘诔殁齒篇末破午謙幼卡子旗腳傾志勤慤驅奴熱帶氣旋上農夫實田霜衣思想方法思意忘戰必危晚饷無名小輩象牙之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