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英詞典

公尺原器英文解釋翻譯、公尺原器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機】 prototype meter

分詞翻譯:

公尺的英語翻譯:

meter; metre
【醫】 meter; metre
【經】 meter

原的英語翻譯:

former; original
【化】 ortho-
【醫】 arch-; arche-; ortho-; pro-; prot-; proto-

器的英語翻譯:

implement; organ; utensil; ware
【醫】 apparatus; appliance; crgan; device; organa; organon; organum; vessel

專業解析

公尺原器(英文:International Prototype Meter)是國際單位制中“米”的實體基準定義物,1889年由第一屆國際計量大會正式确立。該标準器采用鉑(90%)與銥(10%)合金鑄造,截面呈特魯維勒(X)型,總長度1.02米,兩端抛光面上刻有三條與軸線垂直的平行線,在0°C時兩條中線間距定義為1米。

作為全球長度單位的最高基準,國際計量局(BIPM)将其保存在法國塞夫爾的地下保險庫,恒溫恒壓環境下由三層鐘形玻璃罩防護。根據《米制公約》規定,各國需以公尺原器為母本制作國家級副原器,例如美國第27號副原器現藏于國家标準技術研究院(NIST)。

該标準器的科學價值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首次實現全球統一長度标準,消除各國測量差異;第二,合金材質的熱膨脹系數僅為0.9μm/°C,确保溫度波動下的穩定性;第三,定義方式突破地域限制,推動國際貿易與科研合作标準化進程。1960年第11屆國際計量大會采用氪-86原子光譜定義米後,公尺原器仍作為實體基準保存于國際計量局博物館。

網絡擴展解釋

公尺原器是曆史上用于定義和統一長度單位“公尺”(即“米”)的實物标準器具。以下是其詳細解釋及發展曆程:

一、定義與起源

公尺原器最初是1791年由巴黎科學院制定的長度基準,定義為「通過巴黎的子午線,從北極到赤道長度的千萬分之一為一公尺」。為實現這一理論定義,科學家耗時6年測量敦克爾克至巴塞羅那的實際距離,并據此鑄造了第一代白金棒作為實物标準(即公尺原器)。然而,受限于當時測量技術,該原器存在0.2毫米的誤差。

二、材質與改進

1889年,國際度量衡局對公尺原器進行重大改良,采用鉑銥合金(90%鉑+10%銥)替代純白金,并設計為X形橫截面以提高穩定性和抗變形能力。共制作30支此類原器,分發給各籤約國作為國家标準,其中第6號原器被國際度量衡局保留為國際基準。

三、國際統一與演變

1875年,20個國家籤署《米制公約》,正式成立國際度量衡局推動公尺标準化。1927年,公尺定義更新為「在0°C時,國際公尺原器兩端刻線間的距離」,進一步強化實物标準的權威性。直至1960年,國際單位制改用光波長重新定義米,實物原器逐漸退出曆史舞台。

四、意義與局限性

公尺原器的出現首次實現了全球長度單位的統一,促進了科學和貿易發展。但其局限性在于實物易受環境(如溫度、氧化)影響,且理論定義與實物存在固有誤差。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相關曆史文獻或國際度量衡局檔案。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苄基纖維漆苄肟恥骨膀胱襞初次分配打點能力待聘多級交換網絡防輻射的弗萊氏毛個别留置權格子缺陷胫神經交通支兩向傳導曆代裡格羅因磷酸丙糖邁氏污蠅毛細管顯微鏡檢查腦性偏癱納妄切面顴反射沙門氏菌屬申報價值深部溫度計聖餐杯十八烷二酸水底電纜貪婪的人微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