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團主義英文解釋翻譯、工團主義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經】 syndicalism
相關詞條:
1.tradeunionism
分詞翻譯:
工團的英語翻譯:
【經】 labour body
主義的英語翻譯:
creed; ism; principle
【法】 doctrine
專業解析
工團主義(Syndicalism),源于法語“syndicalisme”(意為工會主義),是一種強調通過工人自身的直接行動,特别是革命性工會(工團)的鬥争,來實現工人階級解放和社會變革的政治經濟理論與社會運動。其核心主張是工人應通過自己組織的産業工會(工團)直接掌控生産資料和經濟管理,最終取代資本主義制度和資産階級國家機器。
1.核心定義與目标
工團主義認為,工會(工團)不僅是争取眼前經濟利益的工具,更應是未來社會主義社會的基石和組織形式。其終極目标是廢除資本主義私有制和雇傭勞動制,建立由各産業工會聯合管理的、無國家的工團主義社會。工人階級的解放應由工人自身通過工會鬥争直接實現,而非通過政黨或議會政治。
2.關鍵特征
- 反國家主義與反政治主義: 反對通過議會選舉或奪取國家政權(如馬克思主義政黨主張)來實現社會主義,認為國家本質上是壓迫工具。主張“直接行動”,即工人不依賴政治中介,自行采取罷工(尤其是總罷工)、怠工、抵制等鬥争形式。
- 工團(革命工會)的核心地位: 産業工會(工團)是組織工人、進行階級鬥争和未來管理社會的核心機構。工團主義倡導建立按産業組織的、具有戰鬥性的“一個big union”,以對抗按行業或技能劃分的傳統工會。
- 直接行動與總罷工: “直接行動”是工團主義标志性策略,旨在通過工人自身力量(而非談判或立法)迫使資本家讓步。總罷工被視為推翻資本主義的“社會總清算”的終極武器,能癱瘓經濟并展示工人力量。
- 産業工會主義: 主張将所有特定産業内的工人(不分技能、工種)組織進同一個工會,以增強團結和戰鬥力。這與按行會或職業組織的工會形式相對立。
3.曆史背景與影響
工團主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興起于法國(法國總工會CGT是其早期代表),并在西班牙(全國勞工聯盟CNT)、意大利、美國(世界産業工人聯盟IWW)等地産生重大影響。它是對改良主義工會和議會社會主義的一種激進反應,強調工人階級的自發性和戰鬥性。其思想影響了無政府主義、共産主義中的左翼反對派以及後來的自治主義思潮。盡管作為大規模運動在二戰後式微,但其強調工人直接民主、基層控制和直接行動的理念仍在當代激進勞工運動和社會運動中留有印記。
4.與相關概念的區别
- 與無政府主義: 工團主義常與無政府主義結合(形成無政府工團主義),共享反國家、反權威、強調直接行動的觀點。但工團主義更聚焦于工會作為革命組織和未來社會管理者的角色。
- 與馬克思主義: 兩者都批判資本主義,但工團主義反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無産階級政黨領導和無産階級專政的理論,認為工會而非政黨是革命主體,且反對任何形式的國家(包括無産階級國家)。
- 與一般工會主義: 一般工會主義主要指通過工會争取工資福利改善、工作條件保障等經濟目标,通常接受在資本主義框架内運作。工團主義則具有明确的反資本主義革命目标,将工會視為革命工具。
5.當代意義
工團主義對工人自我組織、直接民主和拒絕代議制政治的理念,持續為批判資本主義、尋求替代方案的社會運動提供思想資源。其強調經濟領域的鬥争和工人自主管理的觀點,在現代關于經濟民主、合作社運動和反全球化運動的讨論中仍有回響。
參考資料:
- Cole, G.D.H. The World of Labour (讨論工團主義理論與實踐).
- Ridley, F.F. Revolutionary Syndicalism in France. (法國工團主義研究).
- Thorpe, Wayne. The Workers Themselves: Revolutionary Syndicalism and International Labour, 1913-1923. (國際工團主義運動史).
- Darlington, Ralph. Syndicalism and the Transition to Communism. (工團主義與共産主義關系探讨).
- 霍布斯鮑姆,《帝國的年代:1875-1914》. (曆史背景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
工團主義是20世紀初流行于國際工人運動中的一種思潮,綜合多來源信息,其核心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工團主義(Syndicalism)主張以工會(即“工團”)為工人鬥争的核心組織形式,認為工會應取代政黨成為領導力量,具有無政府主義傾向。該思想否認無産階級政黨和無産階級專政的必要性。
二、核心主張
- 工會至上:主張“工會高于一切”,認為工團是團結工人的唯一合法組織形式,反對政黨對工人運動的領導。
- 經濟鬥争為主:推崇經濟總罷工為推翻資本主義的主要手段,反對武裝鬥争和政治革命。
- 工人自治:提倡由工會直接組織生産和管理社會,主張以工會聯合體代替國家政權。
三、曆史背景與代表人物
- 起源于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法國,主要代表包括喬治·索烈爾(Georges Sorel)和拉加德爾(Émile Pouget)。
- 影響範圍涉及歐洲和拉丁美洲,在西班牙、意大利等國形成較大規模的工團主義運動。
四、與其他思潮的區别
- 與工聯主義的區别:工聯主義主張通過改良改善工人生活,不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工團主義則帶有革命性,但局限于經濟領域。
- 與無政府主義的關系:工團主義被歸類為無政府主義的分支,但更強調工會的組織作用而非完全否定一切權威。
五、争議與評價
部分觀點認為工團主義在強調集體利益時可能忽視個人權益,且其“去中心化”主張在實際革命中顯示出局限性,難以建立有效的社會替代方案。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國家的工團主義運動案例,可參考來源網頁中的詳細描述。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被剝奪選舉權不拘泥的抄家出口法蘭大失所望大外徑管多寄存器運算腭小房防火安全檢查分子團負性心動圖格倫德曼醛合成法公斷解決共基極反饋振蕩器公認證據廣播電台含鐵計加厚家貓肩胛前位靈驗的毛狀物棉花的扭曲面球形殼體區别标記生産損失實際價值瘦長型者同時讀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