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英詞典

保護貿易的政策英文解釋翻譯、保護貿易的政策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法】 protectionist policy

分詞翻譯:

保護貿易的英語翻譯:

【經】 protected trade; protection of trade and commerce; protective trade

政策的英語翻譯:

policy
【經】 policy

專業解析

保護貿易政策(Protectionist Trade Policy)是指政府通過立法、行政手段或經濟措施限制進口、鼓勵出口,以維護本國産業與經濟利益的經濟政策體系。該政策在漢英詞典中常對應"Protectionist Trade Policy"或"Trade Protectionism",核心特征是通過幹預手段調節國際貿易流動。

一、核心政策工具與中英對照

  1. 關稅壁壘(Tariff Barriers):對進口商品征收附加稅,例如美國1930年《斯姆特-霍利關稅法》将平均關稅提升至60%[來源:U.S.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2. 非關稅壁壘(Non-Tariff Barriers):包括進口配額(Import Quotas)、本地成分要求(Local Content Requirements)等,如歐盟對農産品實施的進口許可證制度[來源:WTO年度報告]。
  3. 出口補貼(Export Subsidies):政府通過財政補貼降低企業出口成本,典型案例包括中國2009-2012年實施的"家電下鄉"出口退稅政策[來源:中國財政部公告]。

二、理論基礎與演變 該政策源于16世紀重商主義(Mercantilism),經19世紀李斯特(Friedrich List)"幼稚産業保護理論"完善。現代應用多基于戰略貿易理論(Strategic Trade Theory),如保羅·克魯格曼提出的"通過暫時性保護培育競争優勢"[來源:《國際經濟學》第10版]。

三、政策實施效果 據世界銀行統計,2018-2022年全球新增貿易限制措施達1,536項,其中鋼鐵、汽車、電子産品行業受保護程度最高[來源:World Bank Trade Monitoring Database]。但IMF研究顯示,長期貿易保護會使被保護産業平均效率下降12-18%[來源:IMF Working Paper WP/23/89]。

四、國際規範框架 WTO《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ATT)第XIX條允許成員國在特定條件下實施臨時保障措施,但要求符合"非歧視原則"并接受争端解決機制審查[來源:WTO官方文本]。

網絡擴展解釋

保護貿易政策是國家通過幹預國際貿易活動,限制進口并鼓勵出口以保護本國産業的政策體系,其核心特點是“限入獎出”。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定義與核心目标

保護貿易政策指國家采取關稅壁壘、配額限制等措施減少外國商品競争,同時通過出口補貼、稅收優惠等手段扶持本國産業出口。主要目的是保護國内市場及幼稚工業,促進國内生産力發展,而非單純積累財富(區别于早期重商主義)。

二、主要政策工具

  1. 進口限制
    • 關稅:對進口商品征收高額稅款以提高其售價,例如保護性關稅。
    • 配額:直接限制特定商品進口數量。
  2. 出口激勵
    • 補貼:對出口企業給予財政補貼或稅收減免。
    • 信貸支持:提供低息貸款等金融優惠。

三、曆史演變與類型

  1. 重商主義(16-17世紀)
    通過貿易順差積累金銀財富,嚴格限制貴金屬流出。
  2. 幼稚工業保護(19世紀)
    保護新興工業免受外國競争,促其成長(如德國李斯特理論)。
  3. 現代多樣化保護
    包括技術壁壘、環保标準等非關稅措施。

四、實施背景與争議

國家選擇該政策通常基于經濟發展階段,發展中國家多用于培育本土産業,發達國家則可能保護就業或戰略産業。但長期過度保護易引發貿易摩擦,抑制創新效率。

參考資料

更多細節可查閱搜狗律師()、MBA智庫()及搜狗百科的完整内容。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被動被蓋後交叉并行聯機處理玻璃樣化促結締織增生的點覆蓋數發汗的格式化程式共轭算子關斷後盾闆貨币石積層吉爾克氏小體可變繪圖儀空間磁導系數勞工運動類屬實體磨光锉逆對數普列斯通潛藏性猩紅熱巯汞林熱氣沖刺法商業證券實用模型專利手發育不全樹枝狀偏析酮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