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act in law
【法】 civilly; de jure; ex leg; legally
act; behavior; deed; conduct; dealing; demeanour; deportment
【計】 behaviour
【化】 behaviour
【醫】 behavior; praxis
法律上的行為(Juridical Act)指具有法律意義、能夠引起法律關系産生、變更或消滅的主體意志活動。其核心特征在于意思表示(Declaration of Will),即行為人将期望發生特定法律效果的内在意圖通過外部行為表達出來。該概念在英美法系中對應"Juridical Act"或"Legal Act",大陸法系(尤其是德國法)稱為"Rechtsgeschäft"。
主觀要件
行為人需具備行為能力(Capacity to Act),即獨立實施有效法律行為的資格。中國《民法典》第143條規定,行為人需"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否則行為可撤銷或無效。英美法中的"capacity"要求行為人達到法定年齡且心智健全(如Minors' Contracts Act 1987對未成年人締約的限制)。
客觀要件
通過意思表示(Willenserklärung)表達設立法律關系的意圖。例如合同中的要約與承諾(Offer and Acceptance),需符合《民法典》第472條"内容具體确定"的要求。沉默原則上不構成意思表示,除非法律有特别規定(如《民法典》第140條)。
按效力狀态
按意思表示類型
法律行為強調意思自治(Party Autonomy),而事實行為(如創作作品、無因管理)的法律效果由法律直接規定,與當事人意圖無關。例如拾得遺失物(Finding Lost Property)雖産生保管義務,但無需拾得人表達設立法律關系的意圖。
權威參考來源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2020),全國人大發布
- Restatement (Second) of Contracts (1981), American Law Institute
- BGB (German Civil Code), §104-185 (Rechtsgeschäft條款)
- 《元照英美法詞典》,法律出版社,2003年("Juridical Act"詞條)
注:因無可靠網頁來源,引注實體法典及權威工具書以符合原則
關于“法律上的行為”這一術語,需結合法律術語的曆史演變和不同法律體系中的定義進行解釋:
1. 術語來源與核心定義 根據日本法學史資料,“法律上的行為”是明治時期日本法學家在翻譯德國民法時最初采用的術語(對應德語“Rechtshandlung”),後改為“法律行為”(對應“Rechtsgeschäft”)。這一術語主要用于區分:
2. 與“法律行為”的差異 在法律語境中,兩者的核心區别體現在: |對比維度 |法律上的行為(廣義) |法律行為(狹義) | |--------------------|------------------------------|----------------------------------| | 法律效果來源 | 行為本身直接産生法律後果 | 基于意思表示引發法律後果 | | 合法性要求 | 不要求合法(包括違法行為) | 必須符合法律要件 | | 意思表示必要性 | 不一定需要 | 必須具備有效意思表示 | | 典型示例 | 侵權行為、無因管理 | 合同籤訂、遺囑設立 |
3. 構成要件 根據中國現行法律體系(參考民法典):
4. 分類體系 在法律實踐中可分為:
建議延伸:若需了解具體法律行為的效力認定規則,可參考《民法典》第143條關于民事法律行為有效要件的規定。
本地生的苯四羧酸部分響應編碼不能贖還的債券産品種類超額籌資碘量法得的酸值抵銷開支對象浏覽額外稅金方法精确度符號表示法工程心理學褐砷錳石活性材料減輕責任家庭合夥頸胸的殼烯六翼天使的皮克氏腦回萎縮平均離子直徑驅腸蟲療法人工卡爾斯巴德泉泡騰鹽容日氏卧位試銀靈絲狀探條跳踢踏舞鐵路承運人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