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act in law
【法】 civilly; de jure; ex leg; legally
act; behavior; deed; conduct; dealing; demeanour; deportment
【计】 behaviour
【化】 behaviour
【医】 behavior; praxis
法律上的行为(Juridical Act)指具有法律意义、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主体意志活动。其核心特征在于意思表示(Declaration of Will),即行为人将期望发生特定法律效果的内在意图通过外部行为表达出来。该概念在英美法系中对应"Juridical Act"或"Legal Act",大陆法系(尤其是德国法)称为"Rechtsgeschäft"。
主观要件
行为人需具备行为能力(Capacity to Act),即独立实施有效法律行为的资格。中国《民法典》第143条规定,行为人需"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否则行为可撤销或无效。英美法中的"capacity"要求行为人达到法定年龄且心智健全(如Minors' Contracts Act 1987对未成年人缔约的限制)。
客观要件
通过意思表示(Willenserklärung)表达设立法律关系的意图。例如合同中的要约与承诺(Offer and Acceptance),需符合《民法典》第472条"内容具体确定"的要求。沉默原则上不构成意思表示,除非法律有特别规定(如《民法典》第140条)。
按效力状态
按意思表示类型
法律行为强调意思自治(Party Autonomy),而事实行为(如创作作品、无因管理)的法律效果由法律直接规定,与当事人意图无关。例如拾得遗失物(Finding Lost Property)虽产生保管义务,但无需拾得人表达设立法律关系的意图。
权威参考来源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020),全国人大发布
- Restatement (Second) of Contracts (1981), American Law Institute
- BGB (German Civil Code), §104-185 (Rechtsgeschäft条款)
- 《元照英美法词典》,法律出版社,2003年("Juridical Act"词条)
注:因无可靠网页来源,引注实体法典及权威工具书以符合原则
关于“法律上的行为”这一术语,需结合法律术语的历史演变和不同法律体系中的定义进行解释:
1. 术语来源与核心定义 根据日本法学史资料,“法律上的行为”是明治时期日本法学家在翻译德国民法时最初采用的术语(对应德语“Rechtshandlung”),后改为“法律行为”(对应“Rechtsgeschäft”)。这一术语主要用于区分:
2. 与“法律行为”的差异 在法律语境中,两者的核心区别体现在: |对比维度 |法律上的行为(广义) |法律行为(狭义) | |--------------------|------------------------------|----------------------------------| | 法律效果来源 | 行为本身直接产生法律后果 | 基于意思表示引发法律后果 | | 合法性要求 | 不要求合法(包括违法行为) | 必须符合法律要件 | | 意思表示必要性 | 不一定需要 | 必须具备有效意思表示 | | 典型示例 | 侵权行为、无因管理 | 合同签订、遗嘱设立 |
3. 构成要件 根据中国现行法律体系(参考民法典):
4. 分类体系 在法律实践中可分为:
建议延伸:若需了解具体法律行为的效力认定规则,可参考《民法典》第143条关于民事法律行为有效要件的规定。
白色合剂把某人押进监牢半合子的半透明光阴极边界错误表头不为所动登记册电烙切断术蜂窝式冷却器分解器复制基因高频电流戈德霍恩氏染剂共享管理程序刮锉锅炉操作极最优向量空中劫持闵可夫斯基空间跑合劝架权寄存器绒膜内层栅极电容器蚀骨性脓肿售货收入款双重价格四重地听神经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