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 low-temperature passivation
low temperature; microtherm
【化】 subzero
【醫】 hypothermia; hypothermy
passivation
【計】 passivation
【化】 desactivation; passivation
低溫鈍化(Low-Temperature Passivation)是材料科學領域的重要表面處理技術,指在相對低溫(通常為常溫至200℃)條件下,通過化學或電化學手段使金屬表面形成緻密氧化膜或化合物層,從而抑制材料與環境介質的進一步反應。該術語在漢英詞典中對應“低溫鈍化處理”與“low-temperature passivation treatment”的雙向釋義關系。
從技術原理分析,低溫鈍化主要通過酸性溶液(如硝酸、檸檬酸)或鈍化劑與金屬基體發生選擇性反應,形成厚度約10-100納米的鈍化膜。相較于高溫鈍化工藝,該技術具有三大核心優勢:① 能耗降低30%-50%(符合GB/T 23331能效标準);② 避免高溫導緻的晶格畸變(《金屬腐蝕與防護原理》第三章);③ 適用于熱敏性電子元件處理(《半導體制造工藝手冊》2023版)。
工業應用中,低溫鈍化技術主要服務于三大領域:① 航空航天領域钛合金部件防腐(參見NASA技術報告MSFC-2024);② 微電子行業芯片銅互連層抗氧化(《應用表面科學》期刊2024年研究);③ 醫療器械不鏽鋼器械的表面生物相容性提升(ISO 13485醫療設備标準附錄C)。中國機械工程學會表面工程分會的實驗數據顯示,經優化的低溫鈍化工藝可使304不鏽鋼在鹽霧環境中的耐蝕時間延長至800小時以上。
低溫鈍化是一種在相對較低溫度條件下進行的金屬表面處理工藝,其核心目的是通過形成保護性氧化膜來延緩腐蝕。以下是詳細解釋:
低溫鈍化通過化學或電化學方法,在金屬表面生成緻密的氧化物或其他化合物薄膜(如鉻酸鹽、硝酸鹽等),從而隔絕外界環境與金屬的接觸。與傳統高溫鈍化相比,它通過優化溶液成分或反應條件(如延長處理時間、調整氧化劑濃度),實現在低溫下完成有效鈍化。
需精确控制反應條件(如pH值、氧化劑濃度)以确保鈍化膜均勻性和緻密性,否則可能影響防護效果。
如需更具體的工藝參數或案例,可參考化學工程或材料科學領域的專業文獻。
北鬥七星臂扶手步調聲號陳舊資産充氣脊髓造影術脆裂強度大口杯擔保品儲備讀出電子束反應活性中心宮海南經濟特區集總模型巨人空載的口罩蠟酶堿拉齊樁離散隨機變量利用稅法漏洞進行合法逃稅的人卵裂細胞落荒而逃昧損時間命名參數配體交換的締合機理人工源山魈十字頭履歲入收現數未定用途的盈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