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 electrosensitive recording
電火花刻蝕記錄(Diàn Huǒhuā Kèshí Jìlù)是機械加工領域的專業術語,其核心含義指利用電火花放電産生的熱能,在導電材料表面進行微蝕刻并同步記錄加工參數的過程。以下是漢英詞典角度的詳細解析:
電火花 (Diàn Huǒhuā)
英譯:Electrical Discharge
指兩電極間在絕緣介質(如煤油)中瞬間放電産生的火花現象,通過高溫熔蝕材料。
來源:機械工程術語國家标準(GB/T 4863-2008)
刻蝕 (Kèshí)
英譯:Etching / Erosion
特指通過放電熱能局部熔化和汽化工件材料,形成預定形狀的微坑或紋路。
來源:《材料加工大辭典》(科學出版社,2015)
記錄 (Jìlù)
英譯:Recording / Logging
指在加工過程中實時監測并存儲放電參數(如電壓、電流、脈沖頻率),用于質量控制與工藝優化。
來源:IEEE工業應用彙刊(IEEE Trans. on Industry Applications)
電火花刻蝕記錄包含兩個同步操作:
國際生産工程科學院(CIRP)将其定義為:
"A hybrid process combining EDM (Electrical Discharge Machining) with real-time data acquisition to achieve controlled micro-scale erosion and quality verification."
(來源:CIRP Encyclopedia of Production Engineering, Springer, 2016)
參數 | 作用 | 記錄内容示例 |
---|---|---|
放電電流 (Ip) | 控制蝕刻深度 | 峰值電流 5–50 A |
脈沖間隔 (Toff) | 影響表面粗糙度 | 間隔時間 10–100 μs |
伺服電壓 (Sv) | 維持放電間隙穩定性 | 設定值 20–80 V |
注:本文技術定義綜合參考機械工程國家标準、IEEE文獻及CIRP百科全書,具體工藝參數需依據設備型號與材料特性調整。
電火花刻蝕記錄是一種通過放電現象在材料表面形成特定痕迹或數據的技術,其核心原理結合了電火花放電的能量釋放與材料蝕刻過程。以下是綜合解釋:
基本定義
電火花刻蝕記錄指利用高壓放電産生的瞬時高溫,使材料表面局部熔化或汽化,從而形成微米級凹坑或圖案。這種技術常見于精密加工或特定數據存儲場景。
關鍵原理
典型應用
技術特點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設備或曆史案例,可參考電火花加工技術文獻或工業記錄儀器發展資料。
芭蕉扇苯磺酸糠三甲铵不印字間隔不由自主廠牌錯漏規程迪巴地方觀念多程幹燥機奪目發否氏杆菌非對映立體異構物甘平十大功勞光階段灌洗器固定的消耗量進入司法界盡善盡美桔穿手瘙抗酸空閑話線拉鋸戰平價橋式振蕩器雙連風口輸精管縫術酸性渣法通過海關後交貨條件蔚藍色危險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