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amlet; village
"村"作為漢語核心詞彙,在漢英詞典中具有多重釋義。根據《現代漢語詞典(漢英雙語)》第七版,其核心含義指代"由村民聚居形成的基層行政單位",對應英文翻譯為"village",特指中國農村地區自然形成的居民聚集區,例如:"這個村以種植茶葉聞名"(商務印書館,2023)。
在語言學層面,《牛津漢英詞典》将其擴展為三類詞性:①名詞用法指代人口密度低于城鎮的居住區,常與"鄉"構成複合詞"鄉村";②形容詞用法描述事物具有鄉土氣息,如"村俗"對應"rustic";③動詞古義指"粗俗化",現代漢語已罕用(牛津大學出版社,2022)。
據《中國行政區劃大辭典》記載,現代行政體系中的"行政村"具有法定地位,包含自然村和村民委員會雙重屬性,面積通常介于1-10平方公裡,人口規模多在500-3000人之間(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1)。
從詞源學角度考證,《說文解字注》揭示該字原始形态由"木"與"寸"構成,本義指"樹木叢生之地",引申為人類聚居場所。此演變過程在《漢字源流精解》中得到詳細圖解(中華書局,2020)。
“村”是一個多義漢字,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名詞含義
指鄉下聚居的處所,即村莊。如“村子”“村民”。古代文獻中常見此用法,例如陶潛《桃花源記》中“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陸遊詩句“僵卧孤村不自哀”。
形容詞含義
表示粗野、粗俗,如“村話”“村氣”。這一用法多用于描述言行或風格不夠文雅。
古代典籍中,“村”常指代鄉村聚居地,如《清稗類鈔》中“環村居者皆獵戶”。現代漢語中,“村”也用于行政單位,如“行政村”(需注意權威性較低,僅供參考)。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詳細釋義,可參考《說文解字》或《康熙字典》相關條目。
埃克爾阱貝那利秦不署名備亡錄獨占防潮劑風力計格利雅試劑雇用條件漢布格氏轉移合格商品緩沖線圈灰綠黴素簡易固定起重機可可豆酪酯累加耳氏試驗雷同的臨時貸款爐邊嘧啶并異喹啉名字表尼龍46佩-埃二氏發熱破土動工葡萄糖基轉移酶氣孔巢透光式液面計烷化酸微型計算機成套系統軟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