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可豆(cacao bean)是可可樹(Theobroma cacao)的種子,屬于梧桐科常綠喬木的果實核心部分。作為全球重要的經濟作物,其漢英對應關系及專業釋義如下:
1. 定義與詞性
漢語“可可豆”對應英文“cacao bean”或“cocoa bean”(/kəˈkaʊ biːn/),名詞詞性,指經過發酵、幹燥的可可樹種子。根據《牛津英語詞典》,該詞最早記錄于17世紀西班牙語借詞“cacao”,而現代食品工業中“cocoa”多指加工後的粉末形态。
2. 植物學特征
可可豆包裹于可可果(pod)内,每果含30-50粒種子,外層附着白色果肉。成熟豆粒呈扁橢圓形,長約2-3厘米,未加工時含40%-50%脂肪(可可脂)及多酚類物質。美國農業部(USDA)植物數據庫顯示,其主要産地位于赤道南北緯20度之間的熱帶雨林區。
3. 加工與用途
傳統加工需經發酵(5-7天)、幹燥、烘焙(120-140℃)及研磨工序,最終産物分為可可脂、可可粉和巧克力原料。國際可可組織(ICCO)數據顯示,全球約90%的可可豆用于巧克力生産,其餘應用于化妝品及制藥行業。
4. 經濟與文化意義
考古證據表明,瑪雅文明早在公元前1900年已開始種植可可樹,将可可豆作為貨币和祭祀用品。現代國際貿易中,科特迪瓦、加納和印度尼西亞為三大主産國,年産量占全球總量70%以上。
5. 語言對比
漢語“可可”為音譯詞,與英文“cacao”發音相近,但英語中“cocoa”常指加工制品。值得注意的是,《劍橋英語詞典》特别标注“cacao bean”強調植物學屬性,而“cocoa bean”多用于商業語境。
“可可豆”一詞可以從以下多個角度詳細解釋:
可可豆是可可樹的種子,屬于梧桐科常綠喬木的果實。每個果實内含30-50粒種子,呈卵形或橢圓形,長度約2.5厘米,表面扁平且有淺凹痕,外被白色膠質。其含油量高達53%-58%,可榨取出具有獨特香味的可可脂。
可可樹生長于溫暖濕潤的熱帶氣候,適合富含有機質的土壤,如沖積土緩坡,但對排水不良或台風頻繁區域適應性差。中國自1922年開始引種,主要分布于赤道附近的熱帶地區。
在中文語境中,“可可豆”偶爾被用作成語,比喻事物非常微小或不起眼的狀态。例如:“這件事在他心中不過是一顆可可豆,不值一提。”
亦稱“可可子”,英文名為cacao或cocoa bean。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文化背景,可參考來源網頁。
氨羧絡合劑Ⅲ比電阻丙酸鈣車費短縮編址多路複用設備分場發電機分配通知書海象後牙磺酸或有經濟業務堿式氧化鉻綠加氫裂解解釋學靜立疲勞急性觸染性結膜炎硫化油膏留置類别脈沖輻照名字等價性模拟記錄内推的入睡前幻覺視網膜颞側上小動脈十字光标順從電壓範圍凸版照相圖形顯示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