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翠鳥(Kingfisher)是佛法僧目翠鳥科鳥類的統稱,其英文名源自捕魚習性。根據《中國鳥類志》記載,翠鳥屬(Alcedo)包含7個物種,其中普通翠鳥(Alcedo atthis)是我國分布最廣的品種。
該科鳥類具有顯著形态特征:體長16-17厘米,頭冠具藍綠色金屬光澤,翼羽呈钴藍色,喉部具白色斑紋,喙部為黑褐色圓錐形。國際鳥類學委員會(IOC)數據顯示,全球現存114種翠鳥,主要栖息于熱帶至溫帶的淡水流域及紅樹林生态系統。
從生态習性分析,翠鳥以俯沖式捕魚著稱,其視網膜具有特殊雙焦點結構,能精準判斷水下獵物位置。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評估顯示,約12%的翠鳥物種受栖息地破碎化威脅,其中關島翠鳥(Todiramphus cinnamominus)已列為極危物種。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翠鳥羽毛因虹彩效應被用作點翠工藝原料,《詩經·曹風》即有"蜉蝣之羽,衣裳楚楚"的記載。現代鳥類學研究指出,這種光學現象源于羽毛羽小枝的納米級結構對光的幹涉作用。
翠鳥(學名:Alcedo),别稱翡翠、釣魚郎,是佛法僧目翠鳥科的中型水鳥。以下從多個維度詳細解釋該詞:
形态特征
體長16-17厘米,羽毛以翠藍、暗綠色為主,背羽因折光效應呈現金屬光澤,腹部栗棕色,喙粗長呈紅色,腳赤紅。其眼部有橘黃色條紋,此特征可區别于藍耳翠鳥等近親。幼鳥羽色較淡,腹部中央呈污白色。
生态習性
文化與曆史意義
翠鳥羽毛因色澤絢麗且不褪色,曾被用于古代帝王服飾及“鳳冠”裝飾。在文學中,杜甫詩句“兩個黃鹂鳴翠柳”的“翠”即指其青綠色羽毛。
分類與分布
全球共15種48亞種,中國有斑頭大翠鳥、藍耳翠鳥和普通翠鳥3種,其中普通翠鳥分布最廣。2013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獨特生理結構
羽毛内含氣袋,尾部具防水油腺,使其潛水時保持浮力與幹燥;胸骨結構特殊(外棘形),利于快速振翅。
擴展:古傳說中,翠鳥被認為能平息海浪以築巢孵卵(“halcyon days”典故來源),此說法雖無科學依據,但反映了人類對其栖息習性的觀察與想象。
白清洗蜜薄膜存儲器承重帶拒絕濾波器蝶窦炎定購函範圍限制檢索分組數據複印公鳥關系語義學過熱器固有同構劃線接種健康法堅挺介質特性進場控制雷達開關輸出值可定義性鄰苯二甲酸一酰脲流轉粒狀染料羅曼諾夫斯基氏染劑履行的不可能性肉樣翳入超掃壁蒸發器使非國有化數據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