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翠鸟(Kingfisher)是佛法僧目翠鸟科鸟类的统称,其英文名源自捕鱼习性。根据《中国鸟类志》记载,翠鸟属(Alcedo)包含7个物种,其中普通翠鸟(Alcedo atthis)是我国分布最广的品种。
该科鸟类具有显著形态特征:体长16-17厘米,头冠具蓝绿色金属光泽,翼羽呈钴蓝色,喉部具白色斑纹,喙部为黑褐色圆锥形。国际鸟类学委员会(IOC)数据显示,全球现存114种翠鸟,主要栖息于热带至温带的淡水流域及红树林生态系统。
从生态习性分析,翠鸟以俯冲式捕鱼著称,其视网膜具有特殊双焦点结构,能精准判断水下猎物位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显示,约12%的翠鸟物种受栖息地破碎化威胁,其中关岛翠鸟(Todiramphus cinnamominus)已列为极危物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翠鸟羽毛因虹彩效应被用作点翠工艺原料,《诗经·曹风》即有"蜉蝣之羽,衣裳楚楚"的记载。现代鸟类学研究指出,这种光学现象源于羽毛羽小枝的纳米级结构对光的干涉作用。
翠鸟(学名:Alcedo),别称翡翠、钓鱼郎,是佛法僧目翠鸟科的中型水鸟。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释该词:
形态特征
体长16-17厘米,羽毛以翠蓝、暗绿色为主,背羽因折光效应呈现金属光泽,腹部栗棕色,喙粗长呈红色,脚赤红。其眼部有橘黄色条纹,此特征可区别于蓝耳翠鸟等近亲。幼鸟羽色较淡,腹部中央呈污白色。
生态习性
文化与历史意义
翠鸟羽毛因色泽绚丽且不褪色,曾被用于古代帝王服饰及“凤冠”装饰。在文学中,杜甫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的“翠”即指其青绿色羽毛。
分类与分布
全球共15种48亚种,中国有斑头大翠鸟、蓝耳翠鸟和普通翠鸟3种,其中普通翠鸟分布最广。2013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独特生理结构
羽毛内含气袋,尾部具防水油腺,使其潜水时保持浮力与干燥;胸骨结构特殊(外棘形),利于快速振翅。
扩展:古传说中,翠鸟被认为能平息海浪以筑巢孵卵(“halcyon days”典故来源),此说法虽无科学依据,但反映了人类对其栖息习性的观察与想象。
半导体温度计苯乙双胍比尔默氏征偿还债务掺水股澄清事实串音通路粗糙的短期缓冲多级处理腓红色钙饥饿共振俘获合成洗涤剂呵欠的会厌切除术加速力卡波麻可扩充的空中缆索快速疗法临界水分能动性试验器双相的书式消息随机启动特发性震颤投射灯网状细胞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