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inosine acid; inosinic acid (IMP)
次黃嘌呤核苷酸(Inosine Monophosphate,IMP)是嘌呤核苷酸生物合成的重要中間體,其化學名稱為肌苷一磷酸。在生物化學中,IMP由核糖、磷酸基團及次黃嘌呤組成,分子式為$$C{10}H{13}N{4}O{8}P$$。它是腺嘌呤核苷酸(AMP)和鳥嘌呤核苷酸(GMP)的共同前體,通過兩步酶促反應可分别轉化為這兩種核酸基本單位。
從代謝功能來看,IMP在細胞能量傳遞中扮演關鍵角色。作為三磷酸腺苷(ATP)的合成前體,它直接參與細胞能量循環(如糖酵解和氧化磷酸化),并為RNA合成提供嘌呤骨架。研究顯示,IMP還通過激活AMPK信號通路參與細胞能量穩态調控。
在食品科學領域,IMP因其鮮味增強作用被廣泛用作食品添加劑。其鮮味強度可達谷氨酸鈉的40倍,常與谷氨酸鈉(MSG)協同使用以提升肉類制品的風味層次。這一特性源于其分子結構與味覺受體T1R1/T1R3的特定結合能力。
權威文獻來源:
次黃嘌呤核苷酸(Inosine Monophosphate, IMP)是嘌呤核苷酸生物合成的重要中間體,具有多方面的生物學意義。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與結構
次黃嘌呤核苷酸又稱肌苷酸,化學式為$text{C}{10}text{H}{13}text{N}{4}text{O}{8}text{P}$,分子量348.21,CAS號為131-99-7。它由次黃嘌呤、核糖和磷酸各一分子結合而成,易溶于水,是RNA中的一種核苷酸。
生物合成與代謝作用
功能與應用
其他特性
IMP在肌肉組織中含量較高,可通過腺苷酸脫氨酶催化生成。其分解産物次黃嘌呤進一步參與嘌呤代謝,最終生成尿酸。
如需更完整的化學性質或代謝路徑細節,可參考(搜狗百科)和(化學數據庫)的原始資料。
矮子安穩的晨吐床上用品出窗從屬信用證催告書膽紅素類碘酸鹽滴定電移動法反射性感覺法學體系腐髓規章的鍋爐房行業角追蹤雜音京都七日熱精密制造口呼吸貿易配額協定免疫電滲電泳摩裡遜氏冠奇異原子化學溶劑化熱三甲酚商業上的抵押似釉粘固粉頭寸松未加四乙鉛時混合物的辛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