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英詞典

儲蓄傾向英文解釋翻譯、儲蓄傾向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經】 propensity to save

分詞翻譯:

儲蓄的英語翻譯:

deposit; save; save up; stockpile
【經】 lay up; savings

傾向的英語翻譯:

incline; lean to; liability; polarity; prefer; proneness; tendency; trend
【醫】 trend; tropesis; vergence; vergency
【經】 trend

專業解析

儲蓄傾向(Propensity to Save)是經濟學中的重要概念,指個人或家庭在獲得可支配收入後,傾向于将多大比例用于儲蓄而非消費。其英文術語 "Propensity to Save" 由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币通論》中系統提出,用于分析宏觀經濟中的儲蓄行為與國民收入的關系。

一、核心定義與漢英對照

  1. 儲蓄傾向(Propensity to Save)

    指單位可支配收入中用于儲蓄的份額,通常以百分比表示。例如,若收入100元中儲蓄20元,則儲蓄傾向為20%。其數學表達為:

    $$ S = sY_d $$

    其中 ( S ) 為儲蓄額,( s ) 為儲蓄傾向,( Y_d ) 為可支配收入。

  2. 與消費傾向的關系

    儲蓄傾向與消費傾向(Propensity to Consume)互補,兩者之和恒等于1:

    $$ text{儲蓄傾向} + text{消費傾向} = 1 $$

    這一關系揭示了收入在儲蓄與消費間的分配邏輯。

二、關鍵特征

三、實際應用場景

  1. 宏觀經濟政策制定

    高儲蓄傾向可能抑制短期消費,但為投資提供資本來源,影響貨币政策與稅收設計。

  2. 個人理財規劃

    通過測算自身儲蓄傾向,可優化收支結構。國際機構建議家庭儲蓄率不低于收入的15%-20%以應對風險。

權威參考文獻

  1. 凱恩斯. 《就業、利息和貨币通論》(1936)

    原著首次系統定義儲蓄傾向,奠定現代宏觀經濟學基礎。

  2. 薩缪爾森,《經濟學》(第19版)

    詳述儲蓄傾向的計量方法及其在國民收入模型中的作用。

  3. 世界銀行報告《全球儲蓄趨勢》(2023)

    實證分析各國儲蓄傾向差異的文化與經濟動因。

注:儲蓄傾向常被誤用為"儲蓄率"(Savings Rate),後者是實際儲蓄與收入的比值,而前者強調行為傾向性,屬經濟學術語範疇。

網絡擴展解釋

儲蓄傾向是經濟學中用于描述儲蓄與收入之間關系的概念,主要包括平均儲蓄傾向和邊際儲蓄傾向兩種類型,具體解釋如下:

一、核心定義

儲蓄傾向指收入中未被用于消費的部分所占的比例,反映儲蓄隨收入變化的趨勢。其數學表達式為: $$ text{儲蓄傾向} = frac{text{儲蓄}}{text{收入}} $$

二、具體分類

  1. 平均儲蓄傾向(APS)
    表示總收入中儲蓄的占比,公式為: $$ APS = frac{S}{Y} $$

    • 收入較低時,APS可能為負值(如借貸消費);
    • 隨着收入增加,APS逐漸遞增,但始終小于1。
  2. 邊際儲蓄傾向(MPS)
    衡量新增收入中儲蓄的比例,公式為: $$ MPS = frac{Delta S}{Delta Y} $$

    • MPS通常為正值,且數值在0到1之間;
    • 高收入群體的MPS往往更高(如收入每增加1萬元,儲蓄可能增加6000元)。

三、經濟意義

四、實際表現

發展中國家居民通常呈現“U型儲蓄傾向”:低收入階段因基本消費需求大導緻儲蓄率低,中等收入階段儲蓄率快速上升,高收入階段趨于穩定。

如需進一步了解公式推導或國際數據案例,可參考MBA智庫文檔及愛問教育的詳細分析。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邊防檢查站不凋花錘骨前襞大腦皮質分子層丁酮二酸二乙酯抵押借款共享子通道工作周光島栅含氮黴素活化能甲咽的解剖位置淨長度累年冷處理法脈沖正形器面頸神經痛模拟法庭撇開取向範圍蠕蟲形的噻吩甲基二胺舌鰓裂勢利四鄰隨機系統退伍軍人人壽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