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 propensity to save
deposit; save; save up; stockpile
【经】 lay up; savings
incline; lean to; liability; polarity; prefer; proneness; tendency; trend
【医】 trend; tropesis; vergence; vergency
【经】 trend
储蓄倾向(Propensity to Save)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指个人或家庭在获得可支配收入后,倾向于将多大比例用于储蓄而非消费。其英文术语 "Propensity to Save" 由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系统提出,用于分析宏观经济中的储蓄行为与国民收入的关系。
储蓄倾向(Propensity to Save)
指单位可支配收入中用于储蓄的份额,通常以百分比表示。例如,若收入100元中储蓄20元,则储蓄倾向为20%。其数学表达为:
$$ S = sY_d $$
其中 ( S ) 为储蓄额,( s ) 为储蓄倾向,( Y_d ) 为可支配收入。
与消费倾向的关系
储蓄倾向与消费倾向(Propensity to Consume)互补,两者之和恒等于1:
$$ text{储蓄倾向} + text{消费倾向} = 1 $$
这一关系揭示了收入在储蓄与消费间的分配逻辑。
高储蓄倾向可能抑制短期消费,但为投资提供资本来源,影响货币政策与税收设计。
通过测算自身储蓄倾向,可优化收支结构。国际机构建议家庭储蓄率不低于收入的15%-20%以应对风险。
原著首次系统定义储蓄倾向,奠定现代宏观经济学基础。
详述储蓄倾向的计量方法及其在国民收入模型中的作用。
实证分析各国储蓄倾向差异的文化与经济动因。
注:储蓄倾向常被误用为"储蓄率"(Savings Rate),后者是实际储蓄与收入的比值,而前者强调行为倾向性,属经济学术语范畴。
储蓄倾向是经济学中用于描述储蓄与收入之间关系的概念,主要包括平均储蓄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两种类型,具体解释如下:
储蓄倾向指收入中未被用于消费的部分所占的比例,反映储蓄随收入变化的趋势。其数学表达式为: $$ text{储蓄倾向} = frac{text{储蓄}}{text{收入}} $$
平均储蓄倾向(APS)
表示总收入中储蓄的占比,公式为:
$$
APS = frac{S}{Y}
$$
边际储蓄倾向(MPS)
衡量新增收入中储蓄的比例,公式为:
$$
MPS = frac{Delta S}{Delta Y}
$$
发展中国家居民通常呈现“U型储蓄倾向”:低收入阶段因基本消费需求大导致储蓄率低,中等收入阶段储蓄率快速上升,高收入阶段趋于稳定。
如需进一步了解公式推导或国际数据案例,可参考MBA智库文档及爱问教育的详细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