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abaceous; leguminous
"豆"在漢英詞典中是一個多義項基礎詞彙,其核心含義指豆科植物的種子,在植物學、食品科學和文化領域具有不同釋義層次:
一、植物學定義 豆(學名:Fabaceae)是雙子葉植物中第三大科,全球分布約751屬19,000種。該科植物特征為複葉、蝶形花冠和莢果,代表物種包括大豆(Glycine max)、豌豆(Pisum sativum)等。中國植物志數據庫将豆科細分為雲實亞科、含羞草亞科和蝶形花亞科三大類群。
二、食品應用範疇 作為人類重要蛋白質來源,豆類在《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被列為每日需攝入的營養成分,包含大豆、紅豆、綠豆等可食用種類。美國農業部營養數據庫顯示:每100克煮熟的黃豆含16.6克蛋白質、8.8克膳食纖維和184毫克鈣質。
三、語義擴展與構詞 在《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中,"豆"可構成複合詞如"豆沙"(sweet bean paste)、"豆制品"(bean products)。網絡語境中衍生出"種豆得豆"等諺語,比喻因果關系,源自《呂氏春秋》"種麥得麥,種稷得稷"的句式演變。
四、文化象征體系 南京農業大學中華農業文明研究院指出,漢代《汜勝之書》已記載大豆栽培技術。民俗中紅豆常作為相思信物,王維《相思》"此物最相思"的典故被牛津大學出版社《中國文學選集》收錄為經典案例。
“豆”是一個多義字,其含義隨曆史演變逐漸豐富,以下是綜合不同來源的詳細解釋:
豆類植物及其種子
現代“豆”主要指雙子葉植物的科屬,包括黃豆、紅豆、豌豆等,以及它們的籽實。這一含義源于古代假借“菽”(豆類總稱)而來,逐漸成為主要用法。
形狀類似豆粒的物體
如“土豆兒”“花生豆”,形容外形圓小如豆的物體。
古代容量與重量單位
姓氏
現代“豆”也作為姓氏使用。
甲骨文中“豆”字像高腳盤,後演變為表示豆類植物和量器(見圖1)。其筆順為:橫、豎、橫折、橫、點、撇、橫。
以上内容綜合了漢字演變、古代文獻及現代語義,如需更深入的曆史考證,可參考《說文解字》及考古研究。
苯胺油避孕法操作數格式翅管冷凝器吊鍊地瀝青多程式段類型放生繁重的隔絕放大器過流化工自動化緩聚作用混旋氯黴素交流清除解釋性法規鏡面草基數分類淚囊切除術能以平衡青尿症溶媒吸附色飽和設計進度手腳一起輸入指令碼數值分析酮糖酸同形孢子未婚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