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abaceous; leguminous
"豆"在汉英词典中是一个多义项基础词汇,其核心含义指豆科植物的种子,在植物学、食品科学和文化领域具有不同释义层次:
一、植物学定义 豆(学名:Fabaceae)是双子叶植物中第三大科,全球分布约751属19,000种。该科植物特征为复叶、蝶形花冠和荚果,代表物种包括大豆(Glycine max)、豌豆(Pisum sativum)等。中国植物志数据库将豆科细分为云实亚科、含羞草亚科和蝶形花亚科三大类群。
二、食品应用范畴 作为人类重要蛋白质来源,豆类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被列为每日需摄入的营养成分,包含大豆、红豆、绿豆等可食用种类。美国农业部营养数据库显示:每100克煮熟的黄豆含16.6克蛋白质、8.8克膳食纤维和184毫克钙质。
三、语义扩展与构词 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豆"可构成复合词如"豆沙"(sweet bean paste)、"豆制品"(bean products)。网络语境中衍生出"种豆得豆"等谚语,比喻因果关系,源自《吕氏春秋》"种麦得麦,种稷得稷"的句式演变。
四、文化象征体系 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指出,汉代《汜胜之书》已记载大豆栽培技术。民俗中红豆常作为相思信物,王维《相思》"此物最相思"的典故被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文学选集》收录为经典案例。
“豆”是一个多义字,其含义随历史演变逐渐丰富,以下是综合不同来源的详细解释:
豆类植物及其种子
现代“豆”主要指双子叶植物的科属,包括黄豆、红豆、豌豆等,以及它们的籽实。这一含义源于古代假借“菽”(豆类总称)而来,逐渐成为主要用法。
形状类似豆粒的物体
如“土豆儿”“花生豆”,形容外形圆小如豆的物体。
古代容量与重量单位
姓氏
现代“豆”也作为姓氏使用。
甲骨文中“豆”字像高脚盘,后演变为表示豆类植物和量器(见图1)。其笔顺为:横、竖、横折、横、点、撇、横。
以上内容综合了汉字演变、古代文献及现代语义,如需更深入的历史考证,可参考《说文解字》及考古研究。
爱恋财产租赁契约大商船额头反压式压机分子下丛高水杨酸工资制度浩如烟海褐煤酸核组蛋白净保留额条款极圈地区用油急中生智类空间隔两导体间的电容零售中间商帕弗利克氏手握法皮革色气体扩散率起停式传输缺省规则三茚基钐赎回抵押品调味品体温调节中枢透亮的脱水作用外施电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