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 columbic
铌(niobium)是一種化學元素,符號為Nb,原子序數41,屬于過渡金屬。其名稱源自希臘神話中的尼俄伯(Niobe),寓意與钽(tantalum)的相似性。在漢英詞典中,“铌”對應英文“niobium”,指代一種銀白色、具延展性的稀有金屬。
從物理性質看,铌的密度為8.57 g/cm³,熔點高達2468°C,具有超導特性(臨界溫度9.2K)。化學性質方面,它在常溫下對多數酸穩定,但可溶于氫氟酸和熱濃硫酸。這種特性使其成為核工業、超導磁體及航空航天材料的關鍵成分,例如铌钛合金(Nb-Ti)被廣泛應用于粒子加速器和磁共振成像設備。
地質學研究表明,铌主要存在于铌鐵礦(columbite)和燒綠石(pyrochlore)中,全球最大儲量位于巴西和加拿大。根據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命名規則,該元素在1949年正式定名為“niobium”,取代了早期使用的“columbium”。
參考資料:
铌(元素符號Nb,原子序數41)是一種具有重要工業應用價值的過渡金屬,其特性與用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析:
铌是一種帶光澤的鉑灰色金屬,具有高延展性和順磁性,屬于元素周期表5族。其電子排布為2,8,18,12,1,與同族的釩、钽存在顯著差異。铌在低溫下(臨界溫度9.2K)表現出超導性,是單質中臨界溫度最高的超導體,且磁穿透深度最大。
铌于1801年由英國化學家Charles Hatchett從钶鐵礦中發現,最初命名“钶”(Columbium)。1844年德國化學家Heinrich Rose确認其與钽為不同元素,并更名為“铌”(Niobium),源自希臘神話人物尼俄伯。1864年通過氫氣還原氯化铌首次制得純铌金屬。
铌常與钽伴生于礦物中,化學性質相似但密度差異顯著(钽密度>8g/cm³,铌約5.9g/cm³)。铌在400℃以上易氧化,需表面塗層保護。
铌因其獨特的物理性質成為航空航天、超導技術等領域的關鍵材料,舊稱“钶”現已被國際命名“Niobium”取代。
氨基汞拜耳報複性的懲罰苯叉苯氨黃充電磁秤電纜袖分層豐足的藁本屬過度奢侈國民待遇火焰弧甲基二羟苯甲酸金色清烘漆兩性生殖腺螺絲鉗面神經管裂孔平行闆振蕩器剖解前台優先權簽證副本熱電管生芽的攝像鏡箱實際馬力水果商态度尾燈微循環